主页 > 写作指导 > 正文

增加论文深度的多视角策略

  研究视角是论文的“眼睛”,决定着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论文写作中,不少人常陷入惯性思维,仅从固定角度切入,导致论文流于表面、缺乏新意,难以说服读者。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学者山口拓郎在其著作《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不动笔就能学会写文章的训练法》中分析了论文单一视角写作的局限性,并给出了从多视角展开论文写作的实践策略,帮助写作者写出更立体、更有说服力的论文。

  一、单一视角的局限:为何论文难有深度?

  就像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总是喜欢一口咬定(断定)地对事物进行判断。“男人最坏了。”“女人就喜欢斤斤计较。”“有钱人都很吝啬。”“政治家都很卑鄙。”“小孩子最烦人了(就喜欢吵闹)。”……这些都是单一视角下的(固定观念)惯性思维。这样写出来的论文,往往就会流于肤浅。当然,也有些作者为了标榜自己论文的新意,而故意以某个“刁钻”视角来写——这属于一种策略。但如果是下意识地运用单一视角,那就很难堪了。

  假设现在要以《人死后会去另一个世界吗?》为题目写一篇小论文。有的濒死体验者自称:“看见过死后世界。”如果你采访他们,可能会写出“死后世界存在”的论文来。而脑科学家们主张:“人的意识产生于大脑,大脑机能一旦停止,意识也会随之消失。”如果你采访他们,则可能写出“死后世界不存在”的论文来。这两种情况,都是基于限定输入范围的单一视角。如果只能在这范围内展开论述,可能无法写出有深度的论文。那么,如果既采访了濒死体验者又采访了脑科学家呢?或者,不止采访这两人,还采访宗教家、哲学家、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巫师、灵媒师、催眠师等,或者通过阅读几十本关于“死后世界”的书,增加视角,又会如何呢?——这样就能从各个视角进行考察,写出令人信服的论文来。

  增加“视角”,能使论述更有深度。一说起减肥,很多人会把关注点放在“体重”。比如说:“减轻了五公斤,真开心。”或是:“只减轻了一公斤,真遗憾。”其实,“减肥=体重”只是其中一个视角。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健康”“美容”“脑科学”“心理学”等视角出发。例如,以下这句话就是基于“健康”视角而写的“即使一个月减轻十公斤,如果饿得站都站不稳,这样的减肥当然是不成功的。”同样,也可以从“美容”的视角出发,写出如下语句“减少脂肪的同时,在应该长肌肉的地方长肌肉,使两者的平衡实现最优化,接近最匀称的状态(理想的构成比例)。”像这样,随着视角的变换,对事物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论文题目的深度和广度也会随之增加。如果能调动“体重”“身体脂肪”“BMI指数”“健康”“美容”“脑科学”“心理学”等视角,就一定能写出有意思的论文来。

  二、多视角的价值:如何让文章更立体可信?

  如果你想写出令人信服的论文,就不能拘泥于某一个视角,而需要先找到尽量多的视角,以便从中摸索各种可能性——可以从哪些视角叙述呢?从哪些视角叙述会更有趣呢?从哪些视角叙述会更有说服力呢?

  即使是从某个特定的视角深入话题,论文的深度也会因有无看见其他视角而大相径庭。

  不是“只看见1,所以就是1”,而是“看见了1至10,而结论还是1”——传达信息时,其他视角自有其价值所在。比如如下论文片段:

  消费税的税率变化无常:2014年从5%上升到8%,而2017年预计将上升到10%。受消费税率不断上升的影响,很多人开始发愁:“看来又要过上紧巴巴的日子了(手头拮据)……”这段话从“国民”的视角叙述,应该能得到很多人的共鸣吧。不过,“税率不断上升→过上紧巴巴的日子”的观点太过平常,说得苛刻一些,如此平常的论文,谁都能写出来,缺乏新意和深度。但如果在“国民”视角的基础上再增加“国家”视角:

  消费税的税率变化无常:2014年从5%上升到8%,而2017年预计将上升到10%。受消费税率不断上升的影响,很多人开始发愁:“看来又要过上紧巴巴的日子了(手头拮据)……”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逐步提高税率其实正是考虑到对国民生活的影响——一次性提高5%,生活负担太重了,所以才分为两个步骤实施,以减轻国民的生活负担。确实,与其挨重重的一拳,不如挨轻轻的两拳,这样受到的打击小一些。加上“国家”这个新视角后,对于“增税”的看法就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原文是“平面的论文”,那么修改之后就成了“立体的论文”。

  另外,在“国民”和“国家”的视角上,还可以再增加“世界”视角:

  “在欧洲,消费税率超过10%的国家不在少数。即使在亚洲和中东地区,也有很多国家的消费税率超过了10%。”加入这一视角之后,对“增税”的看法又有很大变化。视角越多,论文也会变得更立体、更敏锐、更让人信服。如果能和强调自我主张(故意用单视角叙述)的手法搭配使用,那就更理想了。

  如果你已经确定在论文中写什么内容,收集视角时就能更有针对性。如果你觉得“很难找到其他视角”,有可能是头脑囿于惯性思维,太拘泥于视角的“正确性”。其实,所有事物都能从多视角看待,不可能只有一个视角。当看不见其他视角时,不妨绕到事物背面、潜入事物底下,或者将事物扭转、拉伸、抛掷、敲打、揉捏,以发现新的视角——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只是默默地临渊羡鱼,谁也不会帮你找到新视角,只能靠自己努力。

  视角本身并无正确和错误之分。对于写论文来说,“必须收集正确的视角”这一固定观念是非常有害的,应该趁此机会摒弃之。其实,在很多情况下,从出人意料的视角、奇怪的视角看问题,反而能写出有意思的论文来。对于自己收集到的视角,不要轻易地判断是好是坏,因为你不知道,究竟哪个视角才埋藏着“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