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方法使用的常见误区与纠偏
时间:2025-09-27 16:41 点击:
扎根理论是研究者探索未知现象、构建本土理论的重要利器。其严谨的流程与深刻的哲学基础,决定了研究成果的理论贡献度与实践价值。然而,在实际应用与学术写作中,许多研究者常陷入三大认知误区:或将其等同于一般的质性研究,或混淆其不同流派的编码逻辑,又或误解了理论抽样的本质要求。这些误区不仅削弱了研究的严谨性,更可能使最终的“理论”失去根基。基于此,结合已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本文总结了论文扎根理论方法使用的三个常见误区,并提供了优秀范文的写作逻辑,供大家参考。 一、论文扎根理论方法使用的三个误区 (一)混淆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 将扎根理论等同于质性研究,这是一个最根本、最常见的误区。混淆点在于将扎根理论作为一种“数据分析技术”而非一套完整的方法论策略。 比如《中国体育智库竞争力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这篇论文,使用经典扎根理论对体育智库竞争力建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但其研究问题的提出方式“由于当前对体育智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可直接借鉴的研究成果数量不足,传统的文献演绎方式难以实施,同时,在国内相关研究中,尚未出现借助扎根理论进行研究的成果”,预设了研究问题,并将扎根理论作为一种数据分析技术,未能遵循扎根理论所强调的“研究问题自然涌现”原则。 (二)混淆程序化扎根理论与经典扎根理论 将程序化扎根理论等同于经典扎根理论,是对扎根理论内部流派的混淆。混淆点在于认为所有扎根理论都遵循斯特劳斯和科宾的程序化编码模式。 比如《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这篇论文,作者在摘要部分提及“运用经典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但在研究设计一节又提到“程序化版本较适合长三角一体化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研究”,将程序化扎根理论与经典扎根理论混用。 再如《性别观念的双向动态化:女大学生体育参与意愿变化逻辑的扎根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这篇论文,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展开研究。“主轴编码”一节提到“通过施特劳斯的6C因果关系进行典范模型梳理,将8个相对分散类属联系起来”,便是混用了Glaser的6C概念和施特劳斯的典范模型。 (三)混淆理论抽样与其他抽样方法 混淆理论抽样与其他抽样方法,是扎根理论方法最关键的认识误区。混淆点在于在研究开始前就完全确定所有样本数量和特征,认为抽样一次完成,将理论抽样等同于滚雪球抽样或目的性抽样。 比如《标志性体育赛事多元互动高质量发展的质性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这篇论文,“方法设计”一节,作者提及“采用理论抽样方式选取访谈对象”,而在“资料收集与处理”一节又提及“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选取调研地区”,将这两种基于完全不同哲学假设的方法拼接在一起,最终两者都无法实现其目标。 二、论文扎根理论方法使用的误区纠偏 (一)扎根理论使用应遵循“研究问题自然涌现”原则 扎根理论强调研究问题与理论生成的自然涌现。自然涌现指的是研究的具体焦点、核心问题以及最终的理论,都应从所收集的数据中逐渐显现出来,而不是由研究者在研究开始前就预先设定好。 比如《“竞技”的消解:武术运动员身份建构及认同转向的质性研究》(《体育学刊》2025年第2期)这篇论文,研究者在进入田野时,携带的是一个初步的兴趣领域或社会性问题“探讨武术运动员身份建构及认同转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动力”,然后通过深入数据,让具体的研究问题和解释性理论自己“浮出水面”。 (二)不同版本的扎根理论存在程序差异 经典扎根理论编码过程相对灵活,主要分为实质性编码(包括开放式和选择性编码)和理论编码;而程序化扎根理论提供了更结构化、系统化的编码程序(开放式、轴心式、选择性编码)。在论文中必须明确说明采用的是哪个版本的扎根理论,并简要阐述其哲学基础和你选择该版本的理由。 比如《“竞技”的消解:武术运动员身份建构及认同转向的质性研究》(《体育学刊》2025年第2期)这篇论文,“研究设计”部分,作者首先说明“研究以建构主义扎根理论作为方法论基础”,之后简要介绍了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特征及选择该版本的理由。而在数据分析一节,则采用了“初始编码、聚焦编码、轴心编码、主题编码”的编码策略。 (三)理论抽样的标准是动态变化的 理论抽样是由理论生成需求驱动的动态过程,从广义上刊,理论抽样确实具有目的性特征,但具体到方法论层面,目的性抽样特指根据研究目标选择能够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二者存在本质区别。研究者需详细描述抽样的初始决策以及理论抽样与资料分析的互动过程。 比如《“竞技”的消解:武术运动员身份建构及认同转向的质性研究》(《体育学刊》2025年第2期)这篇论文,研究设计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理论抽样的5个阶段:第1阶段抽取7名竞技武术运动员;第2阶段抽取6名竞技生涯已经结束的武术运动员;第3阶段抽取5名现役竞技武术运动员;第4阶段采访3名武术科研与行政管理人员;第5阶段择取研究初期的5位参与者进行回访。 三、小结 走出扎根理论的认知误区,其意义远超越方法本身,它关乎我们如何以更科学、更谦逊的态度去发现和理解社会世界的真实运作逻辑。唯有深刻领悟扎根理论“研究问题自然涌现”原则、不同版本的程序差异以及理论抽样的动态标准,才能使生成的理论真正扎根于数据,焕发出强大的解释力,从而成为提升论文研究质量的关键。 |
上一篇:核心期刊不易发表的几类选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