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写作指导 > 正文

文献引用注明出处的原则与措施

  在学术写作中,引用他人成果是常见的写作手段,但如何规范引用、避免疏漏却并非易事。因此,学者布莱恩·格里瑟姆在《如何写出好论文》中提出了注明引用出处的原则与规避措施,以帮助作者清晰知晓何时该进行引用,并降低因疏忽导致的不当引用风险。

  一、注明引用出处的六大核心原则

  1、当某一具体资料中的观点或看法具有独特性时,即代表了某位学者的原创性思想或特定解读时,必须注明出处。这不仅是尊重其智力劳动,也是将自身论述建立在学术对话之中的体现。若不注明,容易造成知识产权的混淆。

  2、即便观点是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但如果作者处理问题的方法具有独特性,或观点反映了作者独特的智力结构,例如独特的论点或对概念的独特分析,也得注明所引资料的出处。因为这体现了作者的智力结构,其价值在于组织思想的方式而非仅仅是思想本身。是对作者独特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尊重。

  3、所有从特定来源获取的事实性信息,包括统计数据、调查结果、历史事件日期、图表、图形等,都必须注明原始出处。这让读者知道是谁收集或提出了这些信息,并可供核查,从而增强论述的可信度。

  4、逐字引用的词语或段落,即便只引用了一个词,只要它能体现作者独特的论证风格或精准表述,就必须使用引号并详细标注出处,以明确区分是他人的表述。

  5、任何并非该领域内广为人知、无可争议的常识性信息,只要源自他人作品,就必须引用。当无法确定一个知识是否“普遍”时,最稳妥的做法就是将其视为非普遍知识并进行引用。这方便读者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该观点的背景和内涵。

  6、如有疑惑,便注明出处,这是一个重要的安全准则。在犹豫是否该引用时,选择引用总是更保险的做法。但同时需注意,引用的目的是厘清思想所有权,而非用罗列文献来装饰门面或“换取分数”,后者是对学术引用的错误理解。

  二、规避引用疏漏的五大措施

  尽管上述原则提供了明确的参照,但在繁忙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完全避免疏漏仍非易事。大多数抄袭案例并非蓄意为之,而是源于无意的疏忽。那么,在认同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以下这些具体且可操作的策略,将这些风险切实地降到最低。

  1、合理安排时间,为写作赢得足够的时间。很多疏漏都是由于安排不当导致的,如果在交文章前几天才开始动笔,做笔记和收集资料时就容易抄近路,进而将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混在一起,漏掉需要注明出处的地方。

  2、在自己的组织与结构之下处理观点并用自己的话重写。读过观点后记录时,不仅要去掉原有结构,还须进行批判与评估。这样不仅能减少借用的信息量,更能把这些观点与自己的思想融合,置于自己独特的组织和结构之中,从而降低疏漏概率。

  3、对问题进行仔细解析,用自己的观点武装自己,避免被作者的观点左右。通过分析问题的含义,能明确自己已知和需要从资料中寻找答案的部分,从而减少被作者观点带偏的可能。

  4、在笔记中将借用的观点清晰地标出来。比如用单独的纸张记录、放在不同的电脑文件夹中,或用不同颜色标识,以此区分自己的观点和借用的观点,减少混淆。

  5、在笔记顶端记录资料的细节,如文献标题、作者姓名、页码以及出版日期。这既能在查找资料时节约时间,又能提醒自己是在使用某个资料中的信息,有助于将自己的观点与资料中的观点分离开来,并精确记录借用的信息。

  三、结语

  总的来说,注明引用出处的六项原则为作者的引用行为划定了明确的界限,而五种规避措施则提供了避免失误的具体方法。遵循这些原则和措施,不仅能保证学术创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维护知识产权,还能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文章创作的依据,增强作品的可信度。在日常的论文创作中,应时刻牢记这些要点,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质量。

上一篇:文献综述的几种原始文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