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写作指导 > 正文

普通作者写论文宏大问题选题建议

  普通作者虽然处在科研基础、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均有待提升的阶段,但在思考学术论文选题时,也可以挑战大问题。大问题简单来说,是适合专家作者(学术积累丰厚、影响力大的专家)去研究的问题,具体来说是社会意义大、理论意义大、时代影响力大的经典问题,比如社会关注度较高、影响广泛的问题(教育公平、老龄化);再如一些具有根本性、挑战性甚至颠覆性的经典理论问题(如何认识世界);再就是一些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的新现象,还未能给予充分解答的问题(算法伦理、数据隐私)。针对这些大问题,普通作者则可能有“避之唯恐不及”的心理,或者“妄自菲薄”;但实际上普通作者也可以勇于挑战大问题。当然,也并非是“不自量力”地妄想彻底解决这些大问题,而是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下面,将结合核心期刊中的论文选题,来介绍普通作者挑战大问题的六个选题策略,以期为学者们提供相应的选题思路参考。

  一、注重身边现象,做在地化研究

  普通作者可以勇于挑战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实践问题,但需要扎根于现实,从自己的身边现象出发,把这个大问题放在自己触手可及或者能够感同身受的具体情境中去研究,发挥普通作者的优势,以小见大,为回答那个大问题提供鲜活的、有说服力的样本和视角。

  以《谦卑型领导与下属建言:传统性的调节作用》(《科研管理》2021年第8期)为例,这篇论文实则探讨的是“权力关系”这样一个宏大问题,再具体一点,则是在高权威距离的文化背景下的上下级关系。作者聚焦于上下级权力关系这一经典议题,寻找了与自身身份相契合的切入点,即从自己能够感同身受或者正置身其中的领导与员工的关系出发,来探索宏大问题。将宏大问题化为身边事,结合自身的经验探索“谦卑型领导与下属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与传统所遵循的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威权式领导范式不同,作者所探讨的“谦卑型领导”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新范式,要求领导者放下身段,承认自身局限,并向员工学习,因此,作者想要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来探索,此类谦卑型领导是否能够促进下属的建言行为,揭示其中的内在机理。

  二、关注“反常”与“矛盾”,颠覆常规认知

  普通作者可以不必与宏大叙事硬碰硬,反而可以反其道而行,关注现实中与经典理论或常识相悖的问题,作为选题的切入点。当一个现象让你觉得固有的理论或观念“不合常理”,这便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方向。你便可以以你所发现的反案例作为有力证据,提出具有突破性的解决方案,进而便可以颠覆常规的认知。若是使用这一策略,就需要在捕捉到反常案例之后,说清现实与理论的冲突点,指出现有理论的盲区,并通过科学严谨的实证检验,来对你的发现予以证实并,由此去挑战人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

  比如《加工贸易存在“生产率悖论”吗?———一个经验分析与理论解释》(《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年第2期)这篇论文,仅通过阅读标题,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发现了一个反常识问题(“生产率悖论”),并提出了质疑,而后通过经验分析与理论解释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验证。标题就已经基本体现出了选题思路。那么再从其论文内容来看,作者实际上是对经贸领域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生产率决定企业出口选择行为)提出了质疑,即中国存在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中国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出口企业,企业出口值与生产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他发现,加工贸易企业拉低了出口企业总体的生产率水平。所以,作者便基于一些企业、微观贸易数据,对自己所发现的反案例进行了检验,最后发现,加工贸易的“生产率悖论”得到了部分数据经验的支持。

  三、善用小样本,深描大问题

  普通作者无法像专家作者一样能够获取大规模的数据开展大型研究,而是可以依赖小样本来展开深度研究。尤其是当你想要从大问题入手来思考时,不要因庞大的数据而止步不前,小而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个案,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如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案例研究等),来揭示与之相关的大问题的“冰山一角”,发现这些典型代表背后的复杂机制、深层动因。从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小样本的价值在于能够突破数量的局限,转向质量的深度。当我们无法覆盖大规模调研时,可以选择几个关键案例进行放大镜式的深入研究。

  比如《脱贫巩固阶段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困境与治理突破——基于连片特困地区村(社区)的质性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这篇论文。首先,通过简单阅读标题,可以发现这篇论文实质上讨论的是教育公平问题,“解决教育贫困”涉及到的是如何让全国上下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受有受教育机会,都有公平公正的教育资源。这是作者所关注的“大问题”,但若是真的关注全国上下各处的教育公平问题,的确需要庞大的数据来证实。所以作者一方面关注的是教育公平问题中“教育政策的实施问题”,即关注的是微观层面的具体的、更聚焦的问题;另一方面使用的是小样本研究,即以武陵山区中部某市七个村(社区)为研究样本,对这一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展开质性研究,深描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现状,进而为解决大问题(建立解决贫困的教育长效机制)提供政策思路。

  四、与“理论”对话,小视角推动大修正

  普通作者也可以与大理论进行对话,其对话目的也并非是极具野心地颠覆整个理论体系,而是用自身的经验来探索理论的适用边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现象、新事物的出现,经典理论也需要走下神坛,走向现实实践,接受现实考验,在其中扩大理论解释范围,增强理论解释力,那么普通作者便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将理论置身于微观场景中去检验,进而追问,这一理论在某一群体、某一地域或某一文化情境中是否依然完全适用。从而达到修正或者补充理论边界的作用。

  比如《通体与仁民爱物:西方通体性理论的缺陷及其补充之道》(《广东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这篇论文。通过阅读这一标题,就可以发现作者是对“西方通体性理论”提出了质疑,并给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案。这一理论在西方学术界是有较高接受度的,也在文学和生态批评领域被借鉴、引用,整体上是具有广泛认可度以及解释力的经典理论。但作者仍然是发现了它的理论缺陷,比如情感维度无法纳入其理论体系中等。因此,作者将中国儒家传统的“仁民爱物”哲学思想引入了这一理论中,弥补了西方通体性理论在情感维度上的缺陷。可以发现,作者实则是运用了中国传统经典的思想来审视西方经典理论,进而通过一个可以把控的视角来对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

  五、优先选择数据可及的问题

  对于资源相对有限的普通作者而言,在挑战宏大的复杂问题时,可以将数据可及性作为选题的首要考量标准。因为,涉及到全国统计数据、企业内部资料等数据往往难以获取(比如耗时、耗钱,甚至需要特殊权限等),因此,普通作者在选择数据时,就可以从本身已经存在、公开、易于获取的角度来考虑(比如政府开放数据、学术研究数据库等),能够极大地降低研究门槛和成本。普通作者就可以将有限的时间精力,从繁重的数据收集工作中解放出来,把重心放在数据的分析、解读、可视化,以及基于现有数据提出创新性观点,提出有洞察力的见解。

  比如《“快时代”中的“慢就业”——基于时间主体性的考察》(《中国青年研究》2025年第7期)一文。此文关注的是政府、学界、社会高度关注的热门话题——就业问题,但就业问题何其复杂,若是直击这一大问题则有较大难度。作者的切入点则是当代青年的“慢就业”问题,为何在快时代背景下青年反而会选择慢就业,作者以自己身边可以企及的数据资料为研究样本,也即选择2024年的大学本科未就业应届毕业生作为个案观察和访谈对象。这些样本都是作者看得见、够得着的数据,作者可以相对轻松地获取到这些一手资料,从而展开代表性群体的现象深描,进而构建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

  六、巧用比较,在对照中发现本质

  对于普通作者来说,比较是最容易上手的思考工具。把看似复杂的问题拆成多组可对照的样本,便能用最少的采样成本,捕捉关键差异,发掘规律。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不需要宏大数据或高深理论,只需找到两个可观察的案例,从时间、空间(地域)、群体、方法等方面对比异同。这样可以摆脱单一视角的局限,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普适性的洞察。

  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网络素养:基于对照的实证研究》(《现代传播》2021年第8期)一文。这篇论文关注的是留守儿童成长问题,这一问题目前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痛点。作者针对这一痛点,首先聚焦的是网络渗透到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成长之后的网络素养问题。作者在研究时,并没有聚焦于单一视角,而是设置了对照组,即农村非留守儿童,并在两者差异的比较中凸显留守儿童的网络素养问题较为突出。不仅指出了“留守儿童的网络素养更差”,而且还回答了“在哪方面差?”“为什么差?”以及“如何干预最有效?”这三个关键问题。

  综上,普通作者挑战大问题,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在地化研究、关注反常现象、深描小样本、与理论对话、优先选择数据可及的问题以及巧用比较方法等策略,普通作者完全可以在宏大议题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空间。实际上,学术研究的价值不在于学者学术影响力的大小,而在于是否能够以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方法,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和推进理论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一篇:案例研究的四个创新视角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