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对策类教育论文的选题特征
时间:2025-11-20 22:23 点击:
受学科惯习的影响,思政专业的大量作者倾向于写思辨论文,而且一提到思辨论文,他们想到的便是“困境-对策”。围绕“困境”思考论文选题并非不可,但关键是,“困境”从哪里来?从哪些方面思考能快速找到“困境”?为此,我们围绕CSSCI期刊《思想教育研究》已刊论文,归纳总结出“困境-对策”类思政论文的五种选题思路。 一、新兴力量助力思政的现实障碍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力量。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通过信息传播,实现思想观念入脑入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跟技术等新兴力量联系在一起。但是,始生之物,其形必丑,“新兴力量助力思想”也不例外。在初始阶段,二者的结合免不了会出现一些障碍,这就需要分析这些现实障碍,提出优化对策。 以《全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新语境、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思想教育研究》2025年第10期)为例。就这个选题来说,“新兴力量”是指“全媒体”,“思政”是指“党的形象建设”。在论文作者看来,“政党形象建设与媒体变革有着相互影响的现实表现。……媒体融合的浪潮深刻重塑政党形象的生成与传播逻辑”。但是,全媒体等“新兴传播力量在赋能形象触达、提升传播效能的同时,也将政党形象建设置于全新的、复杂的全媒体生态中,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所以有必要从上述挑战/困境出发,考察全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和传播的理论和实践新变化。 二、育人主体政策预期的实践反差 从学科特点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阶级性意味着,执政党会明确在政策文件中提出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求,也即政策预期。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强调“大思政课”,使得思政育人主体不再局限于学校的思政课教师,社会上的其他机构也可能成为育人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上述主体的育人实践不符合国家的政策预期,便可以作为思政论文的选题缘由。 比如,《“大思政课”视域下馆校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25年第10期)。这个选题所说的“困境”,跟“馆校协同育人”有关。这里的“馆校协同育人”之所以属于“困境”,则是就国家政策预期而言的。其中,习近平强调过:“‘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相关部门也曾颁布文件,指出“各级教育、文物主管部门要支持高校与革命场馆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这意味着,馆校双方都属于育人主体,且国家要求其结成“共同体”。但是,目前双方“尚未真正通过资源整合、师资互嵌与技术赋能,形成目标共定、资源共用、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育人共同体”。为提升馆校协同育人的实效性,就需要剖析其实践困境。 三、思政对象隐性教育的外部冲击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的要求之一。相比长期以来坚持的显性教育,目前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薄弱,有待强化。特别是,由于隐性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强调环境和文化的作用,而对思政对象潜移默化产生影响的,不一定都是主流意识形态,也可能是跟主流意识形态针锋相对的其他对立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外部且对思政对象隐性教育产生冲击的那些消极结果,便成为直接关注的思政困境。 这方面的选题实例,有《资本规训下主流意识形态感性认同构建的困境及困境突围》(《思想教育研究》2024年第2期)。众所周知,“强化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既需要重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说服力,也需要重视提升其感性感染力”。其中,“理性说服力”说的是“以理服人”,对应“显性教育”,“感性感染力”说的是“以情动人”。对应“隐性教育”。不过,主流意识形态感性认同的重要性虽然已经凸显,“但为逐利而在全球渗透的资本正以极度隐蔽的方式从微观方面规训着社会”。当资本规训也在争取民众认同时,也就意味着主流意识形态感性认同面临外部冲击,需要正视这一困境,思考资本”采取哪些手段干扰和破坏我国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认同?我国又将如何应对资本规训,不断提升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认同”。 四、思政内在属性意蕴的供给差距 “思政内在属性意蕴”说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天然存在的那些本质特征,以及上述特征所对应的具体含义或意义。“供给差距”说的是,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各种原因,未能彰显或兑现上述本质特征及其意义,从而出现名不副实的倾向。这里,我们不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有哪些本质特征。我们只是借思想政治教育应然的“属性意蕴”与实然“供给”的差距,寻找可以研究的思政“困境”。 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思想教育研究》2023年第5期)。这个选题关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按照论文作者的说法,“公共性是人存在方式的重要体现,是个体参与共同体生活的呈现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属性与作用机理也与公共性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就是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十分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其中有所作为,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呈现出更多的偶然性、复杂性与多变性,映射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供给不足的现实困境”。既然“供给不足”,就得从这一困境出发,在“关注公共价值,促进公共认同,培育‘公共人’的实践中”,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社会价值。 五、社会转型中教育对象争议心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与转化的相关规律。社会转型,意味着整个社会发生了明显的重大变化。身处其中的人,其思想必然因社会变动影响而出现一些变化。就思政论文选题来说,“社会转型中教育对象争议心态”这一选题思路,不是泛泛地去研究社会转型中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而是更加侧重“教育对象”所普遍存在的那些争议心态。 比如,《“佛系”与“杠精”:社会变迁下的青年心态困境》(《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就这个论文选题而言,教育对象特指“青年”,研究的是社会变迁中这一群体的两种典型心态,即“佛系”与“杠精”。之所以选择这一群体并研究其社会心态,是因为:首先,随着社会转型加速,社会心态逐渐为政府和民众重视,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被写入当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其次,作为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的青年群体,其社会心态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热点。再次,青年群体的“佛系”与“杠精”,并非字面显示的那样简单,而是深陷“现实中,我沉默寡言;网络上,我重拳出击”等富有争议的困境。可见,不管是教育对象的选择,还是“思想变化”具体类型的选择,这篇论文都作了深思熟虑,立足“争议”去挖掘青年的心态困境。 六、小结 以上就是CSSCI期刊《思想教育研究》“困境-对策”类已刊论文的五种选题思路。这五种选题思路归纳起来,其实建立在教育主体(思路2)、教育客体(思路3)、介体(思路1)、环体(思路4、5)等思想政治过程要素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思政论文选题思路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必然跟上述过程要素存在千丝万缕的逻辑联系。 |
上一篇:学术论文理论创新的五种类型
下一篇:写论文没思路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