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选题的域外密码及其组合
时间:2025-10-08 18:26 点击:
从选题策划的角度说,“域外”研究并不局限于“域外启示”研究。实际上,“域外”密码可以和其他选题密码灵活组合,形成多样化的期刊论文选题。在核心期刊论文中,“域外”研究选题密码组合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域外+比较 域外视野下的“比较”,主要包括4种情形。 一是,国外范畴内多个对象间的比较,如《男人还是女人,谁更虔诚?——基于现代西方女性的宗教性研究》(《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4期)。这篇论文的选题强调的是,西方社会中,男人跟女人相比,谁对宗教更加虔诚。 二是,中外比较,如《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发展差距研究——以伦敦、纽约和东京城市对比》(《学术论坛》2015年第1期)。这篇论文的选题,里面涉及多个世界代表性城市。其中,伦敦、纽约和东京均为国外城市,研究的是中国首都北京跟上述国家的发展差距。既然是“发展差距”,自然涉及“比较”。类似的论文,还有《“中国画”与“日本画”的概念命名比较》(《文艺研究》2016年第12期)。 三是,国外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如《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比较及其对当前中国的启示——以英国和美国为例》(《当代财经》2015年第11期)。这篇论文的选题,比较对象是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发达国家,属于纯粹的国外比较。但与前面的“一”不同的是,它还明确提到,比较这些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是为了进一步探讨对中国的启示。 四是,专业方法下的中外比较,如《中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量化比较研究》(《会计研究》2016年第7期)。这篇论文说的是,针对中国两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选题使用量化方法分别对其展开测度,并比较两国的债务风险实证结果。 二、域外+争鸣 这一密码组合比较好理解,即所研究的问题属于争议性的未知问题,且问题对象本身就涉及“域外”。在实际进行选题时,“域外+争鸣”这一密码组合,还往往跟“现象”或“概念”等密码联系在一起。 前者如《美国“家庭学校”的教师资质问题论争及其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11期)。这篇论文的选题,“域外”密码对应“美国”,“现象”密码对应“家庭学校”,“争鸣”密码对应“家庭学校的教师资质”,即承担“家庭学校”教学任务的家长们是否有能力组织“在家上学”活动,是否应当要求他们像公立学校的教师那样达到政府规定的各类要求,包括学历、资历、考试成绩、教学经验等。 后者如《“保证”是什么——国外近年有关图尔敏模型中的“保证”之争评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4期)。其中,“域外”密码对应“国外”,“概念”密码对应“‘保证’是什么”,“争鸣”密码对应“‘保证’之争”。 三、域外+综述+(政策/理论/争鸣) “域外”研究的普遍亮点,在于系统呈现国外文献或国外现实。而要系统呈现国外文献或国外现实,往往少不了“综述”。因此,“域外”和“综述”是一对常见的选题密码组合。另一方面,“域外+综述”往往需要大量获取相关的资料,而且获取资料本身并不轻松。艰巨的工作量,决定了广大作者按“域外+综述”这一密码组合进行选题时,往往会考虑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于是,“域外+综述”基础上,选题组合还会加上“政策/理论/争鸣”等密码,后者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比如《国外学者对劳动价值论和剥削理论数理研究的发展——对“非斯拉法”分支的评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年第2期),这篇论文的选题属于“域外+理论+综述”。也就是围绕“劳动价值论和剥削理论”等理论,梳理国外学者所作的相关数理研究成果。 再如《论学界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过度”解读》(《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这篇论文的选题属于“域外+政策+综述”。“域外”是指“苏俄”,“政策”是指“新经济政策”,“综述”是指“学界解读”。 又如《西方研究者对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争论》(《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4期),这篇论文的选题属于“域外+政策+争鸣+综述”。“域外”是指“西方”,“政策”是指“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争鸣”是指“西方争论”,“综述”是指“西方研究”。 四、域外+人物/理论 这一密码组合虽然写的是“人物/理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域外+理论”和“域外+人物”其实是一回事。因为凡是写到选题里的“人物”,一定不是“小人物”,而往往是知名学者。把这些学者作为“人物”密码去用,其实就是研究他们的成果比如作品、理论等。 这方面的选题实例,有《文学作品中的“小世界”——菲茨杰拉德小说人物关系网络的实证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年第12期)、《卫礼贤的中国学术网络和汉学研究——从殖民特权到平等地位》(《德国研究》2015年第3期)、《理解“反环境”——麦克卢汉媒介观的一个新链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它们分别研究的是三个外国人——菲茨杰拉德、卫礼贤和麦克卢汉,以及他们的小说作品、汉学理论、媒介观。 五、域外+反问+(人物/理论) 相比上述第四种密码组合,这一组合除了“域外”密码,并新增了“反问”密码,并把“人物/理论”作为备用密码。也即,“域外+反问”是常规组合,必要时会增加“人物/理论”。从外观上看,这类密码组合产生的选题,在表述上直接使用反问句式,冲击人们的常识。 比如《教师“专业化”了吗?——论美国专业主义教师教育思想及其影响》(《比较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追问的是“教师真的‘专业化’了吗”,“域外”对应“美国”,“理论”对应“专业主义教师教育思想”。再如《Altmetrics应用于影响力评价可行吗?——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及相关论争》(《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9期),“Altmetrics应用于影响力评价可行吗”显然属于“反问”,“Altmetrics”即“学术产出的社会传播指标”,属于“理论”范畴,对应“理论”密码,“国外”对应“域外”密码。 当然,“域外+(人物/理论)”有时直接融合在一起,不一定跟前面几个论文选题那样,各个密码泾渭分明。比如《“皮凯蒂困境”:牺牲社会稳定来换取社会平等?》(《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8期),“牺牲社会稳定来换取社会平等”对应“反问”密码,“皮凯蒂困境”则同时对应“域外+(人物/理论)”。其中,“皮凯蒂”是一位外国学者的名字。当然,这个论文选题继续抠,还能挖出“物质”“争鸣”等密码。因为,“皮凯蒂困境”其实源于皮凯蒂写的一本叫《21世纪的资本》的著作。“著作”自然属于“物质”。人们之所以把“皮凯蒂”这个人名跟“困境”二字联系起来,是因为皮凯蒂在书中提出的关于财富不平等的观点及其开出的药方,激起了学界对不平等问题的争论,所以体现着“争鸣”密码。 六、小结 以上就是期刊论文“域外”研究常见的五种选题密码组合。可以看出:各种密码组合中,“人物/理论”等密码信息高频出现。“人物”的核心是“人”“理论”是人做的事情及其结果的书面凝练。这说明,“说人话,干人事”始终是科研选题的基本要求。 |
上一篇:论证过程中的常见错误
下一篇:期刊论文的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