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论文自变量选择依据
时间:2025-05-11 21:56 点击:
实证论文特别是量化论文,往往涉及多个变量,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有什么影响。因变量一般是指研究主题,相对固定。理论上,因变量(研究主题)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自变量、为什么选择这个变量作为自变量,便显得尤为关键。不过,很多作者说不清楚自己选择自变量的具体依据。针对论文写作的这个难点,我们结合已刊发的核心期刊论文,归纳总结出实证论文自变量选择的6类10个依据。 1.基于“差异化结果” 所谓“差异化结果”,就是多个对象比较后得到的具体差别。因为“结果”有差异,所以围绕“差异化结果”,是可能找到因变量(研究主题)的影响因素即自变量的。依据“比较对象”的具体区别,得到自变量选择的如下5个依据。 1.1基于“观点不统一”而沿用已有自变量 “观点不统一”是指理论层面的比较。也即,研究同一问题,却得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答案不一致”的情况下,便需要继续研究这一“老问题”。这时,选择自变量就是选择前人已用的那个自变量。如《绩效期望落差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管理学报》网络首发时间2025-04-30),因变量是“企业数字化转型”,自变量是“绩效期望落差”。之所以把“绩效期望落差”作为自变量,是因为:有研究认为“在绩效期望落差下,企业更有动机通过数字转型创新变革改善发展现状”,即前者正向影响后者;也有研究发现,“绩效期望落差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非线性关系,期望差距会负向影响企业数字化利用战略”。两种观点存在冲突,因此,有必要继续研究二者的关系,并把“绩效期望落差”继续作为自变量。 1.2基于“观点不统一”,而把“差异”作为新的自变量 这一情形,同样是把“观点不统一”作为自变量的选择依据。但跟1.1不同的是,1.2所选择的自变量并不是“老问题”已用的那个自变量,而是把“差异”作为自己的自变量。如《均衡还是偏爱?企业社会责任差异性对绿色创新的影响》(《管理评论》2025年第2期),自变量是“企业社会责任差异性”。之所以把它作为自变量,是因为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这个问题上,有人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也有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水平越高,越不利于企业绿色创新”。据此,论文作者认识到,“已有结论不一致说明仅仅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总体水平是不够的,不能充分解释社会责任与绿色创新的关系”。之后,借助引用指出“社会责任履行水平和履行一致性程度同等重要,说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一致性或差异性可能影响绿色创新效果”,并结合观察到的现实差异结果——“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在不同利益相关者领域之间发生变化”,将“企业社会责任差异性”作为论文的自变量。 1.3理论与实践的反差 这一依据说的是,当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在“结果”上不同步时,我们便可以把实践涌现出的重要特征提取为自变量,以促进理论的发展。如《生命周期视角下科创企业容错动态性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管理工程学报》网络首发时间2025-04-27),自变量是“(科创企业)容错动态性”,因变量是“创造力”。作者一上来先说“当前众多企业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针对创造力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之后,分别围绕“实践”和“理论”介绍相关的“结果”。其中实践层面,“任正非将华为创造力的产生归功于容错动态性”;理论层面,“现有研究探索了不同组织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然而,在众多组织因素中,管理实践所强调的容错动态性却被组织创造力学者所忽略。这致使创造力研究与管理实践间存在‘认知鸿沟’,限制人们全面、深入理解组织创造力的产生机制”。这就是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据此,作者提出“容错动态性为何以及如何提升组织创造力将是本文探讨的重要问题”,把“容错动态性”作为自己的自变量。 1.4群体差异 “群体差异”说的是,特定现象因主体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便可将特定的群体纳入自变量中,把“群体差异”作为自变量的选择依据。如《公务员资质过剩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公共行政评论》2025年第1期),自变量是“公务员资质过剩”。从研究现状看,“现有文献多以企业员工作为研究对象,关注成员资质过剩与个体工作态度、行为及绩效等关系的研究”。相比企业员工,公务员群体的“资质过剩”更为明显。一方面,“基层公务员工作内容的单一性和重复性,使他们的工作能力可能完全超出这些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公共管理部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企业组织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资质过剩所引起的个体行为反应可能与企业组织中所产生的影响效果并不一致”。顺着上述群体差异,便可以提出一个研究问题——资质过剩对基层公务员的组织公民行为究竟是起到促进还是阻碍作用,从而把“(公务员)资质过剩”作为自变量。 1.5基于“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是中外比较而得出的。正因为不同于国外,所以“中国特色”更可能对因变量(研究主题)产生独特影响。如《“子不承父业”:代际间职业流动对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农村经济》2025年第1期)。自变量是“代际间职业流动”,作者正是基于“中国特色”而一步步提出这个自变量的。首先,“中国98%以上的农业经营主体仍是小农户,且其生产活动普遍依赖化学农药和化肥等传统要素,对生物农药、有机肥等绿色要素投入不足”。这是中国的一个国情,由此得出“引导农户采纳绿色要素和现代农业技术,是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所在”。其次,“耕地保护是一种相对长期的投资行为,……,其行为的发生依赖于生产决策者对耕地利用价值实现有长期预期”。同时,“在中国浓重的家庭观念引导下,触发父代耕地保护行为的关键因素不仅包括现阶段家庭生计对耕地的依赖程度,而且包括父代对子代生计耕地依赖度的预期。而子代职业选择是能够突出表达这种预期强弱的重要信号”。这是中国国情的另一个特色信息。特别是,当子代选择非农就业时,其返乡继承土地经营权的可能性大幅缩减甚,出现“子不承父业”的代际间职业流动。最终,作者推导出“有必要重视农户家庭的代际间职业流动及其可能对耕地质量保护产生的负面影响”,把“代际间职业流动”作为自变量。 2.基于“共识中的难点” “共识中的难点”指的是,在对某问题的认识上,人们已经达成了某些共识,且“共识”中包含着“人们普遍认为某个问题很难”这层意思。既然存在“难点”,说明答案未知有待探索。在这种情况下,围绕“共识中的难点”去选择对应的自变量,是可能提出一个真问题的。如《不同类型数字设备使用对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教育科学研究》2025年第4期),这篇论文就基于“共识中的难点”,提出了“不同类型数字设备使用”这个自变量。 首先,“数字数字设备的使用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这是一个共识。其次,“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逐渐进入到青少年的生活场域中”,如何在保障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防范数字设备使用对其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再次,上述难题“难”就难在,在学校这一复杂的场域中,多种环境因素与数字设备使用的交互,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据此,将“不同类型数字设备使用”作为自变量 3.基于“潮流趋势(大背景)” “潮流趋势”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总会涌现出一些对特定问题产生影响的新因素。因此,可以基于“潮流趋势”选择特定的自变量。这里的“潮流趋势”,很多时候等同于论文的研究背景。如《奖学金对大学生学习发展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25年第2期),这篇论文正是基于“潮流趋势”,把“奖学金”作为论文的自变量。 这里的“潮流趋势”,一方面体现在,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从“助困性资助”向“发展性资助”不断转变,而“奖学金作为不需偿还的奖励型资助,其目的有别于其他助学资助,既在于奖励已有成绩,更在于进一步激励学生成长与发展”;另一方面体现在,2024年10月25日财政部、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发文,提出“增加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奖励名额、提高奖励标准”,从扩大覆盖面、加强资助力度的角度持续改进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就绕不开“奖学金”这个自变量。 4.化整为零 “化整为零”就是把已有研究所用的自变量,进一步拆分为更加细化的变量,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自变量。拆分后得到的自变量,要比之前的自变量更加细微,相当于推进了已有研究。需要注意的是,拆分已有自变量必须有理有据,不能随意拆分。而且原有的自变量拆分后,往往会得到多个变量,这时还需解释:拆分后得到的多个变量,为何选择这个而不选择那个作为新的自变量。 如《观看励志视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心理研究》2025年第2期),这个论文是对“观看视频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等已有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已有研究所用的自变量“观看视频”,属于一种统称,对应“化整为零”的“整”。“观看励志视频”是对已有自变量“观看视频”的进一步拆分。它具体如何由“视频”拆分而来?论文的操作是,首先借助引用“杨若翰(2014)”,将娱乐视频分为喜剧类、励志类、平静类。其次,论文的因变量(研究主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高校育人的角度说,励志类视频要比喜剧类、平静类视频更贴近“主旋律”。据此,作者选择“励志类视频”,探究前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这就通过“化整为零”,解释了“励志类视频”这个自变量的由来, 5.化零为整 “化零为整”跟“化整为零”恰恰相反。它是指,把已有研究分开使用的多个自变量整合在一起,作为自己论文的自变量。这样操作,不仅仅是出于“整合研究”的考虑,也是对现实真相的回应。 如《外语焦虑与愉悦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基于二次响应面回归分析》(《外语界》2025年第1期),这里的自变量把“外语焦虑”和“外语愉悦”这两种“外语情绪”作了整合。从“外语情绪影响学习投入”的研究现状看,存在“积极情绪影响学习投入”和“消极情绪影响学习投入”两者各行其是的零散研究倾向。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积极与消极情绪是共存的,而非各自孤立存在。据此,作者想到:愉悦与焦虑之间的“协同”或“补偿”如何作用于学习投入?也就是,把“外语焦虑与愉悦”整合在一起,作为自己论文的自变量。 6.基于“反面” 基于“反面”,就是从已有研究的对立面去选择自变量。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的是如何解释“反面”的合理性。也就是,如果基于“反面”选择自变量,那么,务必要解释清楚为什么“反面”是值得研究的。 如《机构投资者“分心”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及其机理——基于2010—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的考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自变量是机构投资者“分心”。这里的“分心”,对应机构投资者“被动缺席”这一情境。而“被动缺席”,跟以往研究所关注的机构投资者“主动治理”,呈对立关系。可见,“分心”这个自变量是基于“反面”而选择的。当然论文也给出了这样操作的理由。首先,作者搬出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证明“否定性存在”(缺席、空白)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肯定性存在”。其次,作者针对自己的论文问题,进一步指出关注“分心”现象更有利于厘清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 7.小结 以上就是实证论文自变量选择的10个依据。通过上面的论文案例,我们也能看出:既可以从“提出一个新问题”的角度出发,选择一个新变量,也可以从“研究答案未知的老问题”的角度,继续沿用已有研究的自变量。但不管怎么选择,通过选定的自变量,得出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创新观点,这一点是始终不变的。 |
上一篇:学术报告的结构及相关知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