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发表指导 > 正文

文献综述空白研究迫切性的解释方式

  简单说,“空白研究”就是“前人没研究,本文要研究”。解释“空白研究”合理性的关键,在于说清楚“前人没研究而自己要研究的这个问题”具有研究的迫切性,而不仅仅只说“很重要”。归纳起来,核心期刊论文文献综述“空白研究”迫切性,主要有以下五种解释方式。

  一、理论滞后于实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但现实中常见的情形却是,理论滞后于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最终影响理论指导作用的发挥以及实践行动的有效性。实践一刻也不能耽误,要推进实践,就必须尽快加强理论研究。因此,“理论滞后于实践”可以用来解释“空白研究”迫切性。

  以《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农产品众筹供应链博弈分析》(《运筹与管理》2023年第5期)为例。这篇论文提到,“随着生鲜电商快速发展,……等各大电商平台已经常态化开展生鲜预售业务,但是相关研究较少考虑产品特征的影响”。这里的“随着生鲜电商快速发展,……等各大电商平台已经常态化开展生鲜预售业务”,说的是实践快速发展;“相关研究较少考虑产品特征的影响”,说的是“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发展”,。因此,为了有效推进“生鲜预售业务”的开展,就需要尽快研究“产品特征的影响”这一问题。

  二、强调相关者利益

  “利益”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利益是最重要的社会现象,全部社会矛盾都是由利益引起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跟维护利益有关。从这个角度说,“强调相关者利益”可以用来解释“空白研究”的迫切性。

  仍以《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农产品众筹供应链博弈分析》(《运筹与管理》2023年第5期)为例。论文围绕“供应链资金时间价值”梳理完相关文献后,认为“从以上相关文献看,生产商预售的相关研究还很不足。除文献20初步研究了销售商的预售决策外,还未见文献在农产品众筹供应链中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之后,论文解释道:“农户的投资意识有限,一般很少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但是众筹平台能够形成一个数量级的资金池。面对新的赢利点,供应链成员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将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这里提到“农户投资”“赢利”“供应链成员”等信息,它们都是在强调农户的利益。在农户“投资意识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不让农户蒙受损失,更需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这一问题需要尽快提上研究议程。

  三、应付现实挑战的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迫切的任务”通常是指,那些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可能引发严重问题或延误后续工作的紧急情况。其中一个典型表现,就是“现实挑战”。“现实挑战”应对不力,同样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或延误后续工作的开展。从“应付现实挑战的需要”角度出发,可以解释“空白研究”迫切性。

  比如,《20世纪以来“闯关东”移民回流的历史考察》(《中国农史》2015年第2期)。文献综述环节,论文指出“以往研究多集中于移民形成的原因及对东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很少从长时段审视移民活动的形成与演变,缺乏与建国后移民东北的对接;而移民回流研究,多是简单提及,缺乏深层的探讨”。这里的“很少”“缺乏”等字词,都在告诉读者,“本文”要做空白研究。之后,论文给出了相关解释。一是,“20世纪80年代后,山东与东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渐增大,移民及其后裔的回流成为一种潮流,如何安置这些移民成为当地政府的重大考验”。二是,“就国际范围看,跨国移民的大量回流也成为国家的重大挑战”。这两个方面,都是从“应付现实挑战的需要”的角度,解释了“‘闯关东’移民回流”的研究迫切性。

  四、异质性带来迫切性

  从字面上看,“异质性”是指,一些事物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存在差异,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简答粗暴地用“普遍“代替“个别”。如果不考虑异质性,做不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者用普遍观点解释一切,就必然遮掩事情的真相,不利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以及理论指导下实践的推进。这样的潜在后果,决定了“异质性”跟“迫切性”高度相关。

  这方面的论文实例,有《<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采纳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外语界》2021年第5期)。梳理前沿文献时,论文总结道:“近年来,有学者对教育技术、教学方式等创新的采纳开展了研究……,对……等模型进行了验证,但是很少探究更为抽象、关涉更复杂认知因素的教育标准采纳”。这里的“很少探究”,自然属于“空白研究”。之后,为了解释“异质性带来迫切性”,论文给出了两点信息。一是,引用“金兼斌和廖望(2011)”的观点,指出“虽然创新采纳理论具有较好的内在稳定性和一致性,但是创新自身的差异会使不同因素的影响力有所改变,因此需针对具体创新类型进行理论调适和概念阐释”,即“创新不同,影响因素也会改变”。二是,“因社会环境存在差异,理论建设应‘本土化’,在具体情境中界定概念、构建模型”,即中国情境不同于国外情境,不宜直接照搬已有研究成果,而需要尽快探索中国实践下的采纳影响因素。

  五、最典型对象缺位

  从常理上说,一个对象如果是最典型的,那么它也应当是最值得被研究的。如果知道它是最典型的,实际却没有对它展开充分研究,那么,接下来就必须尽快去研究它。如果一直不研究,就必然引发外界的质疑。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因此,解释“空白研究”迫切性时,可以围绕“最典型对象缺位,影响研究说服力”展开。

  比如,《“领导小组”如何领导?——对“中央领导小组”的一项整体性分析》(《理论与改革》2015年第1期)。这篇论文从整体层面,深度解析了“中央领导小组”的存在概况、运行特点、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等方面。在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之前,论文先说,关于中国的“领导小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他们在中国的治理实践中究竟扮演着何种角色,“研究者们展开了充分的探讨,但研究对象主要还是集中于行政组织系统中的‘领导小组’,如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而对于各类‘领导小组’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中央领导小组’,目前还鲜有较为成熟的研究作品”。这几句话,一方面交代了“‘中央领导小组’如何领导”缺少系统研究,属于学界空白,另一方面也解释了,研究这一空白问题为何具有迫切性。即“中央领导小组”是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领导小组”,最典型的“领导小组”当然需要放在最显要的研究位置上。

  六、小结

  以上就是核心期刊论文文献综述“空白研究”迫切性的五种解释方式。这五种解释方式,是对《C刊论文文献综述“空白研究”的六种解释方式》中已有解释方式的进一步延伸。尤其是,把解释的出发点从“研究很重要”推进到了“研究重要且迫切”上。从选题角度看,“重要且迫切”要比“重要性”本身,更能体现文献综述的推导力度,以及研究问题的突出价值。

上一篇:扎根理论方法使用的常见误区与纠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