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论文退稿再录用的样本分析
时间:2025-09-27 17:04 点击:
“投稿虐我千百遍,我待投稿如初恋”。这话听起来像调侃,背后却是无数投稿人的真实写照。如今的学术圈,想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篇论文,难度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随便问一个高校老师或研究生,十有八九能倒出一肚子苦水:辛辛苦苦写了大半年的论文,投出去不到一个月就被“秒拒”。为什么这么难?说白了,还是“僧多粥少”。每个学科的核心期刊数量就那么几个,全国几十万研究者挤破头往里投。再加上期刊对作者单位、职称的隐形门槛,普通高校的老师、在读博士生想发篇C刊,简直难如登天。但投稿被拒真就意味着彻底“凉凉”了吗?未必。实际上,退稿信里的“建议改投他刊”这句话藏着的可能是论文的“第二春”。基于此,我们从日常审稿中收到的一些投稿核心期刊论文被拒的稿件,总结出了几种投稿被拒后的处理策略,按此方法,依然实现了论文被核心期刊录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对这些方法展开详细介绍。 一、坚持修改,继续冲刺 有的学校或科研单位,对于论文发表设定了特定的期刊目录,要求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只有将论文成功发表于这些指定期刊之上,才能获得职称评定的资格。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些指定期刊数量有限,版面资源稀缺,而投稿需求又极其旺盛,“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论文录用率大幅降低,投稿被拒几乎成了常态。在此情况下,有的作者会选择放弃被拒的论文,准备重新再写一篇,继续冲刺单位指定的期刊目录。 其实,投稿被拒的论文也不一定完全没有修改的价值,只要论文选题没有被完全否定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选择对被拒论文选题做出优化,然后再对论文整体内容做出调整,以从多方面提高论文质量,最后再次冲击也有成功的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去寻找导师、同事/同学或相关培训机构的帮助。 比如,我们这边曾收到过一篇题为《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发展动力困境及破解——基于勒温场论视角》的稿件。这篇论文的作者在发来审改之前,已投过学校指定期刊目录中的北核期刊《教育理论与实践》,但因论文质量问题被做退稿处理。经我们的审稿编辑审核判定,这篇论文在选题上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即对于大学教师学术能力发展困境的研究已经非常多了;在内容逻辑上,存在理论与内容两张皮的情况,即论文实际上并未严格使用勒温场动力理论,很多分析都是主观表述,并非严谨的理论推理。在发现了论文核心问题之后,我们便主要从这两方面着手,为作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修改建议。经编辑与作者的共同努力,几经修改之后,作者将修改后的稿件《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发展的价值、动力困境及突破——基于勒温场动力理论》(《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23期)再去投稿《教育理论与实践》,便被成功录用。从这一案例来看,当自己的论文在被拒稿之后,只要能够发现问题、找到正确的修改方法并坚持修改下去,还是有被成功录用的可能。 二、同级别内,转投他刊 上一条说的是有指定期刊目录限制的情况,那么,如若没有范围限制的话,我们的投稿选择范围将更多。在此情况下,如果我们的论文在某个期刊被拒稿后,我们可以尝试转投与之级别相同的其他期刊。 这是因为,期刊杂志社对于稿件录用与否的选择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首先,期刊杂志社的选题方向和阶段性需求存在差异,尽管是同级别的C刊,但每本期刊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与学术定位,期刊编辑部会根据当前刊发计划和栏目设置选择契合度更高的稿件。其次,期刊编辑部的外审专家意见具有较大影响,但同行评审本质上具有主观性,不同审稿人对同一论文的学术价值及创新性的判断会存在显著差异。再次,期刊的运营周期与稿件积压程度等非学术因素也可能间接影响结果。若投稿恰逢某期刊专题征稿期或稿件储备不足阶段,论文的录用概率可能显著提升;反之,若期刊近期已刊发类似主题论文,则可能因名额限制拒掉一些好论文,或是以“内容重复性较高”为由拒稿。此外,审稿流程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例如外审专家的专业背景、审稿时的情绪与关注点等都可能影响评审结果。这也是我们在期刊匹配环节,经常为作者匹配多本期刊的原因,以为作者提供更多选择,提高投稿录用率。 比如,《“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体育学刊》2024年第2期)这篇论文在投稿C刊《沈阳体育学院学报》被拒,外审专家给出的理由是“研究在创新水平、理论深度和逻辑结构上还存在较多问题”“研究模型过于复杂,研究逻辑不够清晰”。后改投C刊《体育学刊》时,期刊外审专家给出的退修建议为“本研究问题明确,研究假设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数据分析规范,结论有说服力”,并给出了一些非常细致的修改建议,基于期刊编辑的退修意见修改后,这篇论文最终成功被《体育学刊》录用。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转投同级别期刊的前提是论文质量本身过得去,如果论文质量本身并未达到C刊审稿标准,则建议先以提升论文质量为主。 三、降低投稿级别后改投 如果在同级别期刊内多次转投且修改也无法投中,这时我们就需要退而求其次,尝试降低下自己的投稿期刊级别。比如,如果一开始我们想要投稿的期刊级别为权威C刊,几经转投被拒后,就需要考虑转投普通C刊。同理,如果一开始投稿普通C刊总是被拒的话,那我们就要考虑去转投下C扩或北核期刊。这其中的原因,大家应该都是能够理解的:期刊的级别往往与其学术影响力、审稿标准及竞争强度直接相关,当被同一级别的期刊多次拒稿且反复修改仍无法通过时,通常意味着这篇论文选题或论证深度未能完全满足该层级期刊的核心要求。而低级别期刊的学术水平要求相对高级别期刊而言会有所降低,对于论文的创新性、方法严谨性以及研究深度等方面的要求不如高级别期刊严格,因此,如果论文在这些方面即使不是特别突出,也可能达到其基本要求而被接受。在我们日常审稿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 比如《论民间艺术融入性审美的三重逻辑》(《民族艺术研究》2023年第2期),这篇论文作者起初投稿C刊《艺术设计研究》,但在终审环节被退稿。我们在审稿过程中,编辑发现论文结构框架虽较为规范,但是每一部分的逻辑推理仍然存在不少漏洞,后期如果深入修改,会有机会成为一篇质量很高的论文。不过,作者最终还是选择了降低投稿级别,在修改几轮后,便被C扩期刊《民族艺术研究》(在 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中,该刊已升级为C刊)录用。同样情况的还有:《基于扎根理论构建明代赐服对朝鲜半岛服饰影响的模型》(《服装学报》2024年第6期)因内容创新点不突出,起初被《艺术设计研究》在三审环节退稿,后降低级别改投北核《服装学报》被录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模型与深化策略》(《体育文化导刊》2024年第1期)因“立论、逻辑等方面存在不足”,被C刊《体育学刊》在二审环节退稿,后降低级别改投北核《体育文化导刊》被录用。因此,在确保论文质量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目标期刊的级别,也不失为一种务实且高效的做法。 四、国内—国外双向转投 如果论文已经达到某一级别期刊审稿标准,但经反复修改,在国内仍无法投中的话,还可以考虑改投国外期刊。因为相较国外期刊,国内C刊、北核等对作者的单位层次、学历、职称等条件要求较为苛刻,对于很多“三无”(“双非”学校、无高学历、无高职称)作者而言,发表论文的难度较大,某些核心期刊甚至出现百分之百不刊发职业院校、地方院校、在读学生等作者群体论文的情况,出现了“作者身份重于论文质量”的现象。而国外期刊自然投稿录用率更高,与国内C刊、北核录用率日益走低(有的期刊自然投稿录用率不足10%)的情况相比,很多国外期刊自然投稿录用率都在60%以上,这意味着每2篇投稿就会录用1篇。此外,国外期刊严格执行匿名评审制度,审稿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只看论文质量,不看作者单位、学历与职称等论文之外的因素,这就为大量“三无”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发表机遇。 比如《苗族刺绣文化基因活态传承的实践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这篇论文经判定并未达到C刊审稿标准。于是作者选择了转投国外期刊《European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这是一本SCOPUS一区、A&HCI二区的外文期刊,从分区我们可以推断,这个期刊级别并不亚于国内核心期刊。最终这篇论文(英文题目《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Miao Embroidery Cultural Genes: An Exploratory Study Based on Grounded in Philosophical Theory》)也被该刊成功录用。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国内论文都适合转投国外期刊,如果要转投国外期刊,论文选题应满足以下两点之一的要求:一是选题需是世界普遍性问题,二是中国特色同时老外关心的问题。如果不具备其中的一个要求,那么论文也不适合转投到国外期刊。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作者问:那投稿国外期刊被拒的论文,可以再改投国内期刊吗?这样做也是可以的。因为它可能更贴近作者的研究背景和文化环境,尤其是当研究内容涉及地域性问题或数据时更为明显。此外,语言障碍也可能影响论文在国外期刊中的接受度,而转投至母语为中文的期刊,则能够更好地展现研究的深度和细节,避免因语言表达差异导致的误解。比如《社交媒体对中国中产阶级老年群体生态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热带地理》第3期)、《城市老年人平衡时间洞察力对其旅居养老需求的影响机制》(《中国生态旅游》2024年第6期),这两篇论文作者起初都打算投稿SSCI二、三区期刊,但均被无理由拒稿,后来作者将其转投至国内CSCD期刊《热带地理》、CSCD期刊扩展版《中国生态旅游》,均被成功录用,而且相较而言,期刊级别也基本相仿。不过,这里也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将论文从国外转投到国内时,需要注意论文选题和内容中是否触及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国内期刊对这方面把关较严,需在投稿前予以避免。 五、结语 投稿被拒固然令人沮丧,但也是科研生涯成长的一部分。每一次退稿意见都是改进论文的机会,每一次转投都是对论文价值的重新审视。只要论文具备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学术价值,通过合理调整策略、持续优化内容,我们最终总能找到合适的发表期刊。 |
上一篇:C刊论文从选题到发表的案例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