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教学观察写成论文的几个策略
时间:2025-11-11 23:23 点击:
在教育研究领域,观察记录分析是连接经验事实与理论创新的关键桥梁。作为研究者,我们面对大量一手观察数据时,最常遇到的困境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有价值的学术见解。本文将围绕五个核心环节,系统探讨分析观察记录的方法论问题,助力教师提升教研论文的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 一、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 观察记录的分析首先要求我们要超越表面现象的描述,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教育本质。不能停留在“发生了什么”的简单描述层面,而是要对“为什么发生”进行深入的探讨。 如:《“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6.01) 原文描述:“通过课堂观察和对教师、学生的深度访谈,课题组发现在大班授课的基础上,不同课程的小班研讨模式各有不同,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程度,可以归纳为‘补习班’‘汇报班’‘讨论班’‘提高班’四种模式。” 本质分析:“‘补习班’模式的重点在于针对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汇报班’模式是调研中最为常见的模式,一般每次课由1~2名同学做报告……这种模式的教学效果依赖于汇报学生的课前准备……‘讨论班’模式通常由学生或教师提出问题,以学生讨论为主……这种模式对教师的组织协调、领导能力要求较高。‘提高班’模式是指小班的课程内容围绕学科领域内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展开……” 解析:范文没有停留在“小班课形式多样”这一表面现象,而是通过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深入挖掘了每种模式背后的教学功能、师生互动本质及其对教师能力的不同要求。例如,它解释了“汇报班”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这就超越了简单描述,揭示了现象背后的因果机制,回答了“为什么有的汇报班成功,有的失败”这一问题。 二、统计数据寻找规律 观察记录中的量化分析是发现教育规律的重要途径。当我们将分散的观察点转化为系统的数据集时,潜藏在个别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便会浮现出来。统计不是数字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科学分类和频次统计,使模糊的经验变得清晰可辨。 如:《“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6.01) 数据呈现:“学生对大小班结合教学的作用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小班研讨能“促进师生交流”的学生占比为79%(同意+比较同意);认为能“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占69%;认为能“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占65%。” 规律解释:“大小班结合教学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小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课堂学习由教师讲授型转向师生互动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解析:该研究将大量学生的个体感受(个别现象)通过问卷调查转化为系统的统计数据。这些百分比数据(如79%)不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代表了学生群体的普遍体验和规律。作者基于这些数据,升华出“该模式能促进教学方式转型,提高学生参与度”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实现了从个别到一般的升华。同时,它结合了质性观察(四种模式),避免了“过度依赖数字”的误区,做到了量化和质化的平衡。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统计数据也容易陷入常见误区。一是忽视情境因素,比如单纯比较提问数量而不考虑教学内容和学情差异;二是过度依赖数字,忽视质性洞察。优秀的观察分析应当实现量化与质化的平衡,让数据为观点服务而非主导观点。 三、将现象提炼成概念 教育研究的理论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概念化能力——将具体的观察现象提升为具有解释力的学术概念。这一过程要求我们跳出个别案例的局限,发现现象背后的共性特征,并用精准的学术语言予以表达。 概念化过程通常经历三个步骤:首先,识别观察现象中的关键特征;其次,比较不同情境下这些特征的稳定性;最后,用专业术语概括其本质属性。 如:《中国学生的保守课堂学习行为及其与中庸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的关系》(《远程教育杂志》,2015.05) 现象识别:“设计了一个中国学生保守课堂学习行为的情境化量表……对各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可抽取出三个因子。” 概念提炼:“中国学生的保守课堂学习行为背后,主要隐含着三种心理成分。第一种心理成分是‘自我倾向’……第二种心理成分是‘习惯倾向’……第三种心理成分是‘利他倾向’。” 概念定义:“‘自我倾向’是指学生在面对课堂学习困难时,所带有的一种‘埋怨’、‘被动’、‘害羞’的心理指向……‘习惯倾向’是指……有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感觉……‘利他倾向’是指……考虑到对他人的影响而采取的‘回避’、‘克制’等心理倾向。” 解析:研究者通过对大量问卷数据的因子分析,从“听不懂也不举手提问”这一具体、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三个稳定的、核心的特征维度,并将其精准地概念化为“自我倾向”、“习惯倾向”和“利他倾向”。这组新提炼的概念,比泛泛而谈“学生保守”更具学术张力和解释力,能够更精确地描述和区分不同类型保守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完成了从具体经验到抽象概念的华丽跃升。 需要注意的是,概念提炼必须避免生造术语和过度抽象化。好的教育概念应当既具有理论张力,又能回归到实践层面被理解和应用。 四、寻找变量和逻辑关系 观察记录中的各种现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处于复杂的因果网络之中。分析观察记录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识别这些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变量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起对教育现象的系统性理解。在分析变量关系时,区分相关与因果至关重要。严谨的研究者会通过追踪观察、多方验证等方式排除替代性解释,增强推论的合理性。建立逻辑链条是深化变量关系分析的有效方法。每个环节都需要观察证据的支持,从而形成完整的解释框架。这种系统化的变量关系分析,使我们的教研论文不再停留于零散的现象描述,而是呈现出严谨的逻辑结构。 如:《中国学生的保守课堂学习行为及其与中庸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的关系》(《远程教育杂志》,2015.05) 变量识别:自变量—课堂学习行为类型(强习惯保守型、强利他保守型、主动开放型);因变量—中庸思维程度、批判性思维水平。 逻辑关系建立:“本文研究表明,属于强习惯保守型的学生在中庸思维上表现得极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中庸思维这个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和保守课堂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着深层的血脉联系。” 因果链条构建:“如果一个学生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习历程中,始终身处控制型的课堂环境之中,那么,交往和互动的机遇之持续丧失会形成一种累积效应,不但会导致其逐步地向强习惯保守型的群体转化,更可能会最终形塑出批判性思维缺失的整体人格特质。” 解析:该研究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建立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它没有孤立地看待“学习行为”或“思维方式”,而是通过实证数据将二者关联起来,发现了“强习惯保守型”行为与“强中庸思维”、“弱批判性思维”之间的相关性。更进一步,它构建了一个因果链条:控制型课堂环境(因)→交往互动机会持续丧失(中间机制)→强化习惯保守倾向(果)→批判性思维缺失(最终果)。这种分析使研究超越了简单的现象描述,建构了一个有深度的解释框架。 五、借助理论重构解释: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 观察记录分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经验材料的理论阐释,贡献于教育知识体系的建设。借助理论视角重新解读观察现象,可以使我们的教研论文突破个人经验的局限,获得更广泛的学术意义。 理论借用的艺术在于选择适切的理论框架并将其与观察材料创造性结合。理论重构是更高级的分析阶段,要求我们基于观察发现对现有理论进行修正或拓展。 如:《中国学生的保守课堂学习行为及其与中庸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的关系》(《远程教育杂志》,2015.05) 经验现象: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保守学习行为。 理论借用与重构:“美国学者戴维提出的‘行为影响理论’说明了文化对于学习行为的影响作用。他指出,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文化、天性、环境、个性等,但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文化和环境。因此,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内在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 理论升华:“笔者将其称为‘课堂环境的深层转型’,即,以观念的转型带动方法的更新。所谓观念的转型,就是扭转过往的课堂教学以显性的学业成就来衡量教育成功的功利导向……而切实地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人本身的发展作为教育质量的最终评判尺度。” 解析:这是“借助理论重构解释”的最高境界。作者没有将“保守行为”简单归因于学生懒惰或教师无能,而是引入了文化学领域的“行为影响理论”,将这一具体的教学现象,上升到“文化基因决定行为”的宏观理论层面进行解读。这使分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最终,作者基于观察和理论分析,甚至提出了自己新的理论观点——“课堂环境的深层转型”,实现了从经验材料中贡献新理论的升华,极具学术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理论借鉴应当避免生搬硬套和术语堆砌。优秀的理论分析应当像盐溶于水一样,自然融入对观察材料的解读中。 结语 观察记录的分析是教研论文写作的核心环节,是从经验走向理论的关键跨越。通过揭示现象本质、统计寻找规律、提炼核心概念、建立变量关系和借助理论重构,我们可以将零散的观察记录转化为系统化的学术知识。这一过程要求我们兼具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思维力和理论创造力,在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中不断提升教研论文的学术品质。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当保持对教育现象的敬畏与好奇,在看似平常的教学场景中发现不寻常的研究问题,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深度的理论思考,写出既有实践温度又有理论深度的优秀教研论文。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质性访谈提炼概念主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