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故事线的架构逻辑
时间:2025-05-22 21:51 点击:
在扎根理论类论文中,故事线的架构至关重要,它能将碎片化的范畴概念转化为连贯且富有逻辑的研究叙事,让理论从抽象走向生动。然而,许多写作者在架构故事线过程中常因逻辑不清晰、结构单一,导致故事线走向普通。那么如何架构一条有逻辑且有新意的故事线?结合C刊论文,我们梳理总结了五种扎根理论故事线的架构逻辑,供大家参考。 一、因果关系逻辑 因果逻辑,是指在架构故事线时,通过分析主范畴之间的因果关系,将碎片化的范畴、概念整合为一个连贯的、解释性的叙事,揭示现象背后的“为什么”和“如何发生”。以论文《多社交媒体平台环境下用户摇摆行为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9期)为例: 第一步,确定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或现象。比如,论文以“用户摇摆行为”作为因果链的起点事件,提出“①用户摇摆行为受到平台因素、用户因素、社交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第二步,识别导致核心现象的直接或间接因素,构建逻辑链条,可采用单线因果(如A→B→C→核心现象)、多因交织(如A+B→C→核心现象)等形式。比如,论文以“A+B+C+D→核心现象”的形式,提出“②多样化需求、用户习惯、情感感知、关系管理和消极体验是促使用户产生摇摆行为的内部因素,平台数量、功能互补、信息互补、主观规范和任务特征是促使用户产生摇摆行为的外部因素。” 第三步,引入情境与中介条件,解释因果关系的边界条件或强化/削弱因素,增强理论深度。比如,论文以“主观规范”作为中介因素,以“情感认知”作为调节因素,提出“③主观规范一方面直接促使用户产生摇摆行为,另一方面通过促使用户进行关系管理而间接影响摇摆行为。④用户的情感感知正向调节情境因素与摇摆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阶段过程逻辑 阶段过程逻辑,是指将核心现象或行为过程划分为多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具有独特的特征、行动策略或转折点,最终形成动态演进的故事线结构。以论文《山地旅游的非功用性体验研究——基于云南玉龙雪山游记的扎根理论分析》(《人文地理》2021年第2期)为例: 第一步,确定核心过程,聚焦动态变化的现象。比如,论文,以“山地旅游的非功用性体验”的动态变化作为核心过程。 第二步,从访谈/观察中提取阶段标志,定义阶段特征。比如,论文提炼“体验缘起、体验涉入、体验沉浸、体验达成”作为各阶段的标志特征。 第三步,揭示阶段间演化机制,例如推动力、阻力、反馈循环等等。比如论文提出“山地旅游目的地所具有的象征性特质……形成了非功用性体验的精神导引;这样的体验意愿在现实山地旅游情境中经历感知填充,产生了直接的身体觉醒和审美愉悦;随着体验的进一步深入,旅游者逐渐……在情绪反应下,旅游者开始……在心理沉浸式体验的后期……”,即将演化机制与各阶段标志串联成一条逻辑完整的故事线。 三、平行多线逻辑 平行多线逻辑用于分析同一现象中多条独立或弱关联的叙事线索,这些线索在时空上并行,通过隐喻对比、主题呼应或最终交汇产生整体意义。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职业技能开发策略及动态演进规律——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22年第2期)为例: 第一步,确定平行线索。比如,论文以“职业技能开发策略的动态演进”作为线索。 第二步,设计线索交互方式。比如,论文以“初创式技能开发、摸索式技能开发、增长式技能开发、进阶式技能开发”的主题呼应,最后交汇于“职业技能开发策略的动态演进”这一主线。 第三步,可视化平行叙事结构。比如,论文在主题呼应的基础上,分别交代了各主线的叙事结构“①二元经济背景下城乡差距促使新生代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初始技能开发实现城市基本就业;②……③……④……”。 四、分支路径逻辑 分支路径逻辑,用于描述同一初始条件下,不同情境或决策如何导致分叉的故事结构。它强调“多可能性”而非单一因果链,揭示“为什么相似起点走向不同结局”。以论文《基于扎根理论的燕京八绝“多维互动传承模式”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为例: 第一步,确定分叉现象,明确共同起点。比如,论文以“燕京八绝互动传承”这一现象,作为起点。 第二步,第一次分叉起点与分叉策略。比如,论文在说明故事线时,首先提出了第一次分叉起点“在燕京八绝传承过程中,学徒传承是最为传统的传承方式”,并交代了第一次的分叉策略“师傅会通过口耳相传方式传授技能,学徒亦不会受到年龄或专业的限制,但这种传承方式所接受学徒较少,传承效率较低”。 第三步,第二次分叉转折点与分叉策略。比如,论文提出第二次分叉转折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品出口量逐步增加,此时在国家的扶持下建立了一批国营工厂与民营企业,工厂和企业通过员工招聘方式吸纳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并交代了第二次的分叉策略“企业也通过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为恢复传统技艺,防止传承断代,部分技术院校恢复了燕京八绝技艺专业,学校培养成为相对有效的传承方式。” 第N步,第N次分叉转折点与分叉策略。比如论文提出“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对燕京八绝的人才队伍建设及传承发展给予多重扶持”。 五、涌现演化逻辑 涌现演化逻辑,是指在构建故事线时,关注微观互动如何自发催生宏观现象,强调复杂现象的动态性和自组织性,适合分析社会运动、技术创新、组织变革等复杂系统。以论文《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模型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年第21期)为例: 第一步,确定涌现现象。比如,论文以“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作为起点事件。 第二步,识别微观互动机制。比如,论文提出“社群嵌入、二维邻近及机构地位是不同层级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的影响因素,直接作用于风险投资网络社群关系演化(社群关系形成和解散)” 第三步,分析微观行为如何催生宏观现象。比如,论文接着上一句,提出“关系演化的持续累积最终体现为社群拓扑形态的动态演变(社群聚集性、地位不对称性和可达性)” 以上,我们介绍了扎根理论“故事线”的五种架构逻辑,每种逻辑都为研究叙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因果逻辑通过揭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帮助理解现象背后的内在机制;阶段式过程逻辑则按照时间顺序,清晰地展现了事件的发展脉络;平行多线逻辑突破了单一视角的限制,通过多条线索并行,丰富了故事的层次和深度;分支路径逻辑则强调了事件发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展示了不同路径下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最后,涌现演化逻辑关注事物在动态环境中的持续变化,强调了故事的动态性和适应性。这五种逻辑可以辅助写作者在复杂的质性研究情境,找到最适合的表达方式,让扎根理论的故事线更加清晰、连贯且富有深度。当然,写作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更适合的扎根理论故事线架构逻辑。 |
上一篇:质性资料分析的几个步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