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写作指导 > 正文

论文论据在论证中的关键角色

  学术论文中的论证有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主张、接受主张的理由和支持理由的论据。在表达核心主张之后,你需要理由和论证来支持你的主张。但是很多作者在呈现观点论证时,会给人一种“驴唇不对马嘴”的感觉,核心主张和论证过程是不对应的。一个核心的原因便在于,作者所提供的论据并不相关,不能充当为理由。因此,给论证过程添加一个关联性强、能够直接充当理由的论据是极为重要的。在美国学者凯特·L·杜拉宾所著的《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中,便对论证过程中论据所发挥的作用做出了详细说明。下面便详细做出介绍,以供作者参考。

  一、论据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假设你与朋友发生了这样的小小讨论:零下5℃(理由),你应该戴帽子(主张)。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这个理由看上去是明显支持主张的,所以不需要对相关性再作解释。但是设想你的朋友问了一个古怪的问题:零下5℃又怎么了?为什么意味着我要戴帽子?

  这个问题挑战的不是理由的真实性(零下5℃),而是它与主张的相关性(你应该戴帽子)。你可能认为奇怪,怎么会有人问这样的问题。其实你可以用一个一般性的道理给予回答:天冷的时候,人们应该穿暖一些。这个句子就是一个论据。它陈述的是一个基于生活经验而总结得出的常识:当某个一般性条件存在的时候(天冷),我们就有理由说某个一般性结果会随之而来(人们应该穿得暖和一些),我们认为那个一般性根据可以证明我们的特别主张。我们的朋友应该在零下5℃的特别理由下戴帽子,因为我们是论据这条原则的逻辑来推理的:如果一个一般性条件和相应的结果是真实的,那么该条件下的特定推理也就是正确的。若是想要更详细一点的推理逻辑,则如下文所示:

  ①在上述论据中,一般条件是天冷,它通常引导我们得出一个一般结果:人要穿暖和一些。我们将之表述为一个真实而一般性的原则:天冷的时候,人们应该穿暖和一些。

  ②特定理由“零下5℃”,是包含在一般条件“天气冷”之下的有效案例。

  ③特定主张“你应该戴帽子”,是包含在一般结果“人要穿暖”之下的一个有效案例。

  ④因为在论据中的一般法则是真实的,而特定主张和其理由也是该法则中的有效案例,我们就获得“论据”来断言“戴帽子”的主张是真实有效的。

  假设6个月以后,你再一次拜访你的朋友,他这么说:今晚在8℃以上(理由),要穿长袖衬衣(主张)。那可能令你困惑了:这么一个理由(8℃以上)会与这个主张(穿长袖衣)有怎样的联系呢?你可以假想有这么一个一般法则来作为论据:温暖夜晚,人们应穿得暖和一些。但是这不正确啊。如果你认为这个论据是不成立的,你将否认支持该主张的理由。因为理由与之无关。但假设你的朋友加上这么一句:在这儿,温暖的夜晚里,你要保护你的双臂不被虫咬。现在这个论辩可能有意义了,但也只能是在你相信以下所有各项的条件下:

  ①这个论据是真实的(温暖的夜晚,人要保护自己的双臂防虫咬)。

  ②理由是真实的(今晚8℃以上)。

  ③该理由是一般条件中的一个有效案例(8℃是天气暖和的有效案例)。

  ④该主张是一般结果中的有效案例(穿长袖衬衣是保护双臂防虫咬的有效案例)。

  ⑤没有未列明的限制条件或额外条件介入(头一天晚上的短暂冷空气没有杀灭所有蚊虫,人们未使用防虫剂等)。

  如果你相信以上所列的各项条件,你就应该接受这个论据:当晚上温度超过8℃时,至少在当时当地,穿长袖衬衣是个好主意。我们知道数不清的类似法则,而且每天会有更多的常识性知识的获取。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们,我们可能无法进行每天的正常生活。其实我们会以论据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称之为“谚语”的民间智慧:猫走了,老鼠就登台。眼睛无所及,心灵无所及。手冷心暖。

  二、论据在学术论辩中的作用

  下面再列举一个学术性强一点的例子:百科全书在19世纪的美国一定未曾被广泛拥有(主张),因为遗嘱里几乎没有提到过它们(原因)。假设这个理由是真实的,也即这意味着有很多证据指出百科全书实际上在19世纪早期的遗嘱中很少被提及。即使这样,读者也可能会疑惑:大多数遗嘱里没有提到过百科全书,但那又说明了什么呢?如何与你的主张“很少有人拥有百科全书”联系起来?如果一个作者预见到这个问题,他必须提出一条论据,即一个一般性的法则,可以显示出他的理由如何与其主张相关。这条论据可能会有如下所述:当一个经过估价的物品在19世纪早期的遗嘱中没有被提及的话,它通常就不算在财物之类(论据)。遗嘱在那时几乎没有提到百科全书(理由),所以很少有人在当时有百科全书(主张)。

  我们接受该主张合理是因为我们确信了以下各项条件:

  ①上述所提到的论据是真实的。

  ②上述理由是真实又有效的,且以上述论据为一般条件的一个案例(百科全书是估价物品的一类)。

  ③上述主张是上述论据下一般结果中的一个有效案例(不拥有百科全书是某个有价物品没有成为财物的有效实例)。

  如果研究者担心有读者会质疑任何一个条件,那么就需要给出论证来支持它。但那还不是问题的终结:这个论据总是正确的吗?没有例外吗?读者会思忖是否在这个国家的某些地方,遗嘱里只提及土地和建筑物,或者是否起初很少有人用到遗嘱?如果作者觉得读者可能会对这样的限制性条件表示质疑,她就不得不提出论证来显示这些例外情况是不存在的。

  三、论据:检验理由与主张之间的相关性

  为了检验一个理由与主张之间的相关性,就要在它们之间搭建一条论据的桥梁。首先,按其顺序表述出理由和主张。下面则是一个原因和主张的示例:在1836年,这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尚不自信(理由),所以阿拉莫故事流传很快(主张)。现在构建一个一般法则,可以囊括该理由和主张。论据可以以各种形式出现,但是最方便的就是“当……时就……”的模式,这条论据可以覆盖该理由和主张:当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缺乏自信时,它很快就会接纳英雄主义战斗故事。我们可以将这些关系用图表描绘出来(如表1所示)。

  

  为了接受一个主张,读者必须接受以下各条:

  ①该论据是正确的。

  ②特定理由是正确的。

  ③特定理由是论据的一般条件里的有效实例。

  ④特定主张是论据的一般结果里的有效实例。

  ⑤没有限制性条件使该论据不能适用。

  如果一个作者认为读者会否认论据或理由的真实性,他就要做一个论证来支持它。如果觉得读者可能不认为该理由和主张是论据中的有效案例,他就必须另做一个论证表明它是有效的。随着作者们研究经验的增加,你需要学会在脑子里检查各项论证,但在此之前,你要觉察出可能有争议的理由,并提前寻找相应的论据。

  对于研究新手而言,提供论据或许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如果你提供的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很少被表述出来的论据,你看上去要么有点纡尊降贵,要么显得缺少经验。但是如果你没有表述出一个读者需要的论据,你就不合逻辑了。什么时候读者需要论据,什么时候不需要,这个窍门是慢慢学会的,需要时间,也需要熟悉你所在领域的通行惯例。如果作者们觉得提供论据较为困难,也不必沮丧,这对于有经验的学者而言也是困难的。但是了解它们能鼓励你问出关键的问题:除了理由和证据的真实性之外,你的读者会看到它们与主张之间的相关性吗?你必须用论证来展示它。

上一篇:论文论点提出的步骤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

    首页

    回到

    分类

    论文发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