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写作指导 > 正文

质性资料分析的几个步骤

  Matthew B.Miles和A.Michael Huberman在其著作《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中指出质性研究中,对资料分析的整体想法由三种活动共同组成,即资料简化——资料展示——结论引出/验证,并就此展开介绍:

  一、资料简化

  资料简化是指将清理过的札记或访谈誊录稿之中的资料予以选择、聚焦、单纯化、抽象化与转化的一种过程。资料简化会出现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即使在搜集资料前,先期性的资料简化工作也已在进行中了一当研究者决定哪一概念架构、哪些个案、哪些问题,以及搜集资料的方式时,其实都是在做简化资料的工作。而进行资料搜集时,则会有更进一步的简化动作,如:写摘要、编码、检验主题、聚类、分解、写备忘录等都是。简化资料的工作一直会延续到田野工作之后,直到最终的报告完成之时。

  资料简化并不是独立于资料分析之外的步骤,而是分析之中的一部分。分析者所作的决定,全部都与分析的选择有关系,例如:要对哪些文块编码与引用、要用哪些主旨/主题/模式来综合一些文块、要述说怎样的故事。资料简化是分析的一种形式,它将资料予以凸显、分类、聚焦、抛弃,并组织起来,使研究者得以引出与证明“最终的”结论。正如Tesch(1990)指出的,你也可以将资料简化视为“资料的浓缩”。

  我们所称的“资料简化”并不必然是指量化。质性资料可以藉多种方式简化与转化,方式包括:选取、摘述或改述、纳人更广的主旨/主题/模式里等。有时将资料转化成简单的数量也很不错(如:分析者将所观察的个案在行政的集权情形方面评定为“高”或“中”),但是作这种数量化的处理并非都是明智之举。即使数量化似乎是个适切的方法时,我们仍然建议除呈现数字外,也要保留下用来引出数量的文字,将两者一起放在连续出现的分析之中。不要将资料从它所在的脉络中抽离出来,这是很重要的。

  二、资料展示

  资料分析的第二项重要流程就是资料展示。基本上,一项展示物就是信息的一个集合体,它是经过组织与压缩过的集合体。日常生活里就有许许多多的展示物,如:油表、报纸、计算机屏幕、因素分析报表。细看展示物,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发生了何事,以及要采取什么举动,你可以基于这些理解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或是其他的行为。

  对质性资料来说,过去展示资料最常采用的形式就是延伸式文本。比如,延伸式文本(例如:3600页的田野札记)往往是颇为吓人的大块头。它分散在很长的篇幅上,有一出现的顺序,而不是同时出现在一张页面上,它的结构很差,而且分量吓人。如果研究者仅使用延伸式文本来呈现资料,很可能会草率地直接跳跃到结论一个仓猝的、局部的,甚至根本无事实根据的结论。人是一部很强大的数据处理器,我们可以处理大量的信息;我们认知时会很自然地将大量信息简化为选择性的、精简性的完形或是易于理解的轮廓。我们也可能会高估一份生动的讯息,例如:当你读完一份“无聊的”长篇文字后,第124页上那段惊险的事件会跃出档案中;第109~123页的文字则突然消失了,而我们却永远不会质疑:究竟估量资料与选择资料的标准何在。延伸式文本可能已经超出人类可以处理的信息负担(Faust,1982),将人类寻求简化主旨的天赋糟蹋掉了。

  我们深信,要使人们对质性分析具有信心,就应该使用更好的资料展示法。资料展示包括许多形式,有矩阵表、图形、图表与网状图。这些展示物都是用来汇集已组织过的信息,形成一个压缩体,让人可以立即进人现场,使分析者看见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且引出证明过的结论或进行下一分析步骤--那是该展示物所提示的一个有用的分析步骤。

  资料展示和资料简化有一共同的性质,即它们都无法独立于分析过程之外,创造与运用展示物都属于分析的一部分。设计一个展示物,例如为质性资料设计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决定要在表格中填入哪一类资料,这些活动其实都属于分析(请注意,设计展示图表其实也隐涵着资料简化)。“你吃什么,就是什么”这句谚语可以改为“你展示什么,就得知什么”。我们鼓励大家对自己制作与采用的东西,要抱更为创新的、自觉的与反复修改的态度。

  三、结论引出/验证

  资料分析的第三道流程是引出与验证研究结论。从搜集资料开始,质性分析者就开始做决定,决定事物的意义何在——注意其中的规律、模式、解释、可能的轮廓、前因后果以及命题。干练的研究者可以轻易地掌握住这些结论,他的态度是保持开放与怀疑,开始时研究结论并未成型,是模糊不清的,然后逐渐清晰起来,且显示出扎根于田野的特性(借用Glaser & Strauss1967的经典词汇来说)。资料搜集未完,可能“最终的”结论就不会出现,这取决于札记的数量、所用的方法(资料的编码、贮存与检索)、研究者的娴熟程度以及经费提供者的需求。不过“最终的”结论其实是在研究起步时,就已经被形塑了,即使该研究者声称他采用的方法是归纳取向。

  以我们的观点来看,引出结论就好像是双子星座图里的一半,当分析者引出结论之时,其实也在进行验证的工作。验证的工作可简可繁,例如撰稿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于是快速地回头在札记中查证一下,这是简短的验证;验证工作也可以做得周到缜密,你可以与同事进行冗长的论辩与复核,以求找出“兼及各方主体性的共识”;或者运用另一组资料去复制一项发现。资料里所浮现的意义,必须就其似真性、稳固性与坚定性来进行检验。否则,我们就仅是知道一些趣闻逸事,并不知道真相与应用性。

  三种活动它们其实是同时进行的,在资料搜集的前、中、后阶段,互相纠结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领域,也就是所谓的“分析”。例如资料编码时(资料简化)出现了一个新想法,觉得应该在表格里放人某资料(资料展示)。而要填入该资料又需要进一步的资料简化。当表格填满时,就可以引出初步的结论了,而初步结论可能又使得研究者决定要在表格里增加一纵列,以便检验结论。

  由此观之,质性资料分析是一种持续的、反复的工作。在一步步分析的发展中,资料简化、展示、结论的引出与证明等活动逐步出现,但每一活动进行时,另外两种活动其实一直都是其基座的一部分。由概念来看,上述这样的一种过程其实比起量化分析模式并不会更为复杂。量化研究者和质性研究者一样,要全神贯注在资料简化、展示、结论的引出与证明;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及各种指数是资料简化的工作;整理列联表、回归系数表等也就是资料展示;而判断显著性、实验上或控制上的差异性,则是引出与证明结论的工作。不过量化研究者进行上述工作时,所用的方法是界定完善的、众人熟知的,通常也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反复或循环的。相对来看,质性研究者所处的位置是较具变动性的,也是较为先驱的位置。

  由此,我们提议有必要将质性研究的过程完善地写清楚,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学习。这样做也便于我们日后的校验查证,此外主要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更为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分析资料时,确实发生了些什么;并且让我们反思、界定自己的方法,进而使得这些方法更能被他人普遍运用。

上一篇:论文论据在论证中的关键角色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

    首页

    回到

    分类

    论文发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