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选题以终为始的方法
时间:2025-05-22 21:52 点击:
一般来说,科研选题应当先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围绕上述主题提出研究问题,最后选择跟问题相匹配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框架。不过,实际跟广大作者沟通科研选题时,我们发现:有的作者并不按“主题-问题-方法/框架”这样的先后顺序进行思考。比如,他可能先想到一个研究问题。这时,如果建议他他倒回去先思考研究主题,对方便觉得很别扭。还有的作者虽然认可“主题-问题-方法/框架”的选题思考顺序,但自身基础薄弱,没有能力按这三步走下去。 为此,我们顺应以上现实,提出“以终为始”的选题策略。“以终为始”原本是一种工作方法,即从最终的结果出发,反向分析过程或原因,寻找关键因素或对策,采取相应策略,从而达成结果或解决问题。这里,我们将“以终为始”所强调的“盯着最终结果开展工作”,迁移到科研选题策划中。这里所说的“最终结果”,可以是我们期望达成但还没实现的那个结果,也可以是目前已经成为现实的那个结果。具体来说,可以借助以下5个逻辑实现科研选题“以终为始”。 一、时间逻辑 先看第一个逻辑——“时间逻辑”。任何事物都跟“时间”联系在一起,多个时间节点构成了一个事物的整体。对“时间逻辑”来说,科研选题“以终为始”体现在,时间靠后的那个节点出现了什么结果,我们就从这个“结果”出发,作为科研选题思考的起点,并进一步追溯它前面的那些时间节上,还存在哪些相关对象。由此,便可能找到一个潜在的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以《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结构优化与法治因应》(《天府新论》2025年第2期)为例。这篇论文研究的是“网络舆情治理的结构优化与法治因应”,该选题是如何提出的? 这篇论文的收稿日期是2024年10月31日,二十届三中全会在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召开。二者时间相隔不久。因此,论文前言提到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就是作者当时接收到的一个“结果”。顺着这条时间线,作者往前追溯,“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累计整治互联网平台近8000家,关停违法违规账号多达2.1万余个,清理网络谣言信息70.5万余条”。这是时间更早的一个现实“结果”。作者在后文还提到,2019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既然2019年有这样的治理文件,之后的几年有没有类似的治理文件呢?这就是后面提到的2024年6月公布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 这两个文件有什么特色和区别呢?作者认为,前者“在体例上贯彻了多主体共治的治理模式和思路,然而这种治理模式和思路主要依据治理主体而非治理对象展开,捕捉和回应网络舆情的敏捷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后者“开始将阶段化治理模式引入网络内容治理领域。阶段化治理模式贴合治理对象特征,但其内部治理体系尚缺乏完整建构”。这是这两个文件的“评价结果”。顺着“网络治理不理想”这个结果,作者最终明确了自己的选题,即“本文拟进一步提出网络舆情治理的新模式,引入阶段化治理模式进一步精细化和完善现有的多元治理模式,依据网络舆情的阶段化特征配置相应的治理责权和治理资源,并探究法律规范对网络舆情治理新模式的保障和回应”。 二、因果逻辑 前面说“时间逻辑”时,已经涉及到了“果”。这里之所以把“因果逻辑”单独作为一条,是因为:“时间逻辑”所包含的存在时间先后顺序的两个对象,二者虽然可能相关,但时间靠前的对象未必就是“因”,时间靠后的对象未必就是前者的“果”。而“因果逻辑”所包含的多个对象,它们之间不仅存在时间先后顺序,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因”,后者是前者的“果”。对“因果逻辑”来说,科研选题“以终为始”体现在,盯着现实中存在的“果”,往前寻找它的“因”。围绕这个“果”所对应的现实问题,提出一个跟“原因”相关的理论问题。 如《“过日子”逻辑与农民的教育选择》(《北京社会科学》2025年第1期)。这个论文的选题,就采用了“因果逻辑”。“果”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辍学现象”,“因”是“辍学的原因”。当然,关于“辍学的原因”,前人多有研究。但是,已有研究不管是从经济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还是从学校、家庭和学生因素的角度去解释,都存在解释力不足的问题。比如,“经济决定论”认为家庭贫困导致辍学。但它解释不了,为什么社会上许多“寒门学子”受到良好教育,而许多“富家子弟”却早早辍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寒门学子”受到良好教育、“富家子弟”早早辍学,这也是一种“结果”,虽然它跟很多人的常识不符。顺着上述反常的结果,我们有必要继续研究“辍学的原因”,只是需要换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新视角从哪里来呢?仍然是从已有的“结果”中来。 我们把“家庭贫困导致辍学”等已有观点,视为一个“结果”。接下来,我们再来追问:为什么已有研究会得出跟现实不符的观点?原因可能是,“研究者更多地是站在局外人,站在精英的立场和视角去观察农民的行为选择的,这导致他们忽略了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不了解农民的文化心理和行动逻辑”。既然如此,就需要引入“农民的主体视角”。这仍然是按“因果逻辑”思考选题。至此,选题的第二、第三要素都出来了。 三、语义逻辑 “语义逻辑”是指,针对“同一概念在不同语言或使用场景下,可能产生语义偏移”这一情况,而且既然“语义偏移”是一种既成事实,那么,我们做选题时,便可以把实际发生偏移的那个语义作为选题的起点,往前寻找该概念的原始语义,从而得出自己的选题。这同样体现着“以终为始”。当然,围绕科研选题“以终为始”的“语义逻辑”做选题,最终得出的选题不一定直接研究“原始语义到底怎样”,也可能研究跟“原始语义”相关的其他问题。 如《文化解释的锚点试探——追溯农业内卷化的书写起点与完成》(《广东社会科学》2025年第2期)。这篇论文研究的是“农业内卷化”这个概念。论文前言第一段,作者一上来就说“内卷化”是格尔茨从美国人类学家哥登威瑟那里借用的概念,是指“通过对一种既定形式的过度驱使,而使其借由对内部过度精细分化而变得日趋僵化经济演化模式”。但这一描述,跟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内卷”,好像不是一个意思。我们平时所说的“内卷”,语义上侧重“竞争焦虑”。而学术上的“内卷化”,原本是农业领域的一个概念,跟人与人的竞争关系不大。 从“内卷(化)”概念的演变来看,它起初是一个有特定语义的学术概念,之后从学界进入到社会大众,成为一个“生活化概念”。“竞争焦虑”是“内卷(化)”这个概念演变后的语义,体现着一种“结果”。而原本的学术含义,则是它的原始语义。按照科研选题“以终为始”的“语义逻辑”,既然生活中的“内卷”跟学术上的“内卷化”存在语义出入,那么,就需要探究其原始语义。上面这篇论文选择回到“内卷”的原始语义,探究“农业内卷化”是如何在同名著作中完成书写的。 四、情境逻辑 “情境逻辑”同样对应着“以终为始”。当人们谈论某个情境及其该情境下对应的现象时,说明该情境已经现实存在着,以一种可见的“结果”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且从内涵上看,“情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既然存在着“各种情况”,那么,我们就可以顺着上述“现实”,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情况”,作为选题的切入点。 《农村婚礼仪式品味的变迁与“城里人”想象——以豫东P村为例》(《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里的“婚礼”,就是一种“情境”,里面的“农村”和“城里”则是“情境”里的“各种情况”。这篇论文的选题立足点就是,“农村”原本对应着“传统婚礼”,“城里”原本对应着“时尚婚礼”。这些“情境”原本是固定的,但现在出现了介于二者的“现代农村婚礼”,后者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时尚的双重属性。 针对上述“婚礼变迁”现象,作者认为,“学者大多从消费主义的兴起、面子机制及文化变迁视角等进行分析,忽略了婚礼仪式消费品味及其变迁的城乡消费文化传播机制的分析视角”。“品味”往往跟特定群体所处的阶层秉性相关,而“秉性”又跟自身所处的家庭、学校等结构化场域的熏陶和教育相关。不同的“场域”有不同的“情境”,“城乡一体化”也对应着独特的场域和情境。从这个角度说,这里的“品味”和“城乡”都属于“情境”,这个论文选题正是基于“情境逻辑”而得出的。 五、功能逻辑 单一的对象,其功能往往并不单一,而能满足多方面的社会需求。这些“多功能”,都是已经存在的结果。围绕这些“结果”,把“结果”作为选题思考的起点,选择其中一项功能,便可能衍生出一个科研选题。当然,“功能已经存在”有两层含义。一是,不管我们事先知不知道这些“功能”,它们都已经出现,这一点不能否认;二是,即便我们事先不知道某一对象有什么功能、有哪些功能,也不影响按照“以终为始”的“功能逻辑”去做选题。 比如,宗教有什么功能?不是宗教专业的作者,可能不知道。但此类知识,即便是外行,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知道宗教在社会中承担“精神寄托”“道德规范”“社群整合”三重功能。这三重功能就是“以终为始”的“终”。“终”有了,如何围绕宗教的三重功能“以终为始”? 具体操作就是,从中选择一个功能比如“精神寄托”。那么,围绕宗教“精神寄托”这个功能,我们能想到什么?前面我们说,宗教的一大功能是“精神寄托”。但是,起到“精神寄托”功用的对象到底是什么?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是宗教”,而需要具化到一个实物上。有人可能会想到“电子木鱼”,进而想到“电子木鱼实现精神慰藉功能的方式和在青年中流行的原因”这个问题。这就是《电子木鱼:数字弥散的类宗教亚文化实践》(《当代青年研究》2025年第2期)一文的选题思路。它紧扣“功能逻辑”,而且结合了当今的生活现实,围绕一个可见实物的功能想到了这样的选题。 六、小结 以上就是科研选题“以终为始”的5个逻辑。当然,这5种逻辑并不否认“选题三步走”。相反,它是在肯定“主题-问题-方法/框架”这一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作者的自身实际出发,引导启发作者从自己已掌握的信息基础上,发掘出有价值的选题线索,使其符合选题基本要素的评估标准。比如,作者心中如果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研究问题,这时,实用的做法是:从这个初步的问题出发,判断、挖掘出里面的“真问题”成分,而不是完全抛开这个问题,强制他从头开始思考研究主题。 |
上一篇:扎根理论故事线的架构逻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