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访谈的六个易踩雷事项
时间:2025-10-08 18:29 点击:
约翰•李维•马丁(John Levi Martin)在《领悟方法: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误用及解决之道》一书中,提出“访谈”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必须用科学方式来考察它,通过访谈得到的结果,并不是原本就存在于受访者头脑中的固有事物,而是受访者对访谈者提出的特定任务的反应,如果不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访谈过程,我们只能会变得更糟糕。由此,马丁提出了一份“负面清单”,以提示我们要注意如下六个方面: 一、避免圈定选项 不要把自己的理论问题抛给受访者。遗憾的是,有时候即使我们意识到不应该这么做,但事实上还是这么做了:我们问了一系列关于态度的问题,措辞全部指向某一个方向。问卷调查中现在已经很少出现这种失误了,但是深度访谈者有时候却会犯这种错。 由此导致的首要麻烦是,有些人对你的任何问题都会点头称是。西奥多·阿多诺及其同事(Adorno et al,1950)用他们自认为可信的量表来测量美国人的亲法西斯理念,以便发现其中的法西斯者。结果他们兴奋地发现,有那么多外表看似和善的老太太,内心却是个亲法西斯主义者。其实那些人根本不是亲法西斯主义者,他们只是面对固执己见的提问者礼貌性地表示了赞同而已。 除此之外,如果你虽然提了一堆问题,但背后真正想问的只不过是“你赞同我的观点吗”,很多人是能够感受到的。由此,他们就得决定要不要和你站在一边。你给他们设置了一个比“清楚表达出自己想法”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做我的朋友还是与我为敌”。 二、不要诱导 除了将问题的措辞全部指向你赞同的某个方向以外,还有一种办法能够清楚地告诉受访者你认为“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如果你的访谈问题是:“你对当今社会上的物欲主义有多担心?”那么你实际测量出来的,其实只不过是人们是否能够猜出你想干什么,以及他们是否喜欢你。你正在利用一些含糊不清而又有价值偏向的词汇,严重地诱导受访者进行回答。这种诱导的真正麻烦之处在于,那些诱导者会自认为是最优秀的访谈者,因为他们得到的资料是如此宝贵、深刻、有理论说服力!伍迪•艾伦讲过一个笑话,某人在舞会上看到一位美女,远远对视之后款款上前。他微笑,对方也报以微笑;他暗送秋波,对方也还以秋波;他抛出飞吻,对方也同样还礼。壮着胆子,他宽衣解带,发现对方也急不可待……原来他一直在对着镜子做白日梦。这个笑话一点也不好笑,我只是用它来比喻糟糕的访谈者:他们自认为得到的资料质量很好,但其实那些东西根本算不得资料,只不过是通过受访者的嘴对他们自己的成见的复述罢了。 三、避免时髦词汇 如果你的访谈问题里充斥着一堆看似高大上的时髦词汇,那么你会诱导完了受访者,自己却完全不知情。在社会学里,有好些词汇我们觉得很有“理论”意味,但是如果你把这些词用到日常生活里,就会变成一堆有价值偏向的时髦词汇。对这些时髦词汇,受访者就只会按照社会上认可的某种方式来回答了。像“多样性”“包容性”“士绅化”“爱国精神”这些词,在访谈里最好不要用,除非你想了解受访者是如何理解这些词的(他们通常的回答会是,他们其实也不太明白)。 四、不要给定选项 深度访谈也要像问卷调查一样提前编写好问题。但是在一件事情上,我们不要完全模仿问卷调查。那就是,我们不要给定问题的选项。当然,如果给出问题的选项来,受访者会更容易理解你设置的任务,会更容易明白你到底想问什么。但是深度访谈的最大优势,就是不必提前给定选项。你要尽可能避免给定选项。因为如果你问的是“A还是B”,而受访者其实想的是C,他就很难把真实想法告诉你。 五、不要过于宽泛 你可能会想,为了不把选项强加于人,我就问一些尽可能开放的问题吧。但是,如果开放性问题过于宽泛(如“说说关于你的一些事吧”),那就会适得其反,可能会导致整个访谈出现偏差。为什么呢?简要来说,面对这种问题,不是所有的受访者都会侃侃而谈。除了性格原因之外,那些侃侃而谈的人,更可能是和你很相像的人以及喜欢你的人。此外,如果受访者没能答好这种非结构性问题,或者对此感到无话可说,他就可能对其他问题也心生排斥、拒绝多谈。所以,你的问题必须既不能限定受访者的选项,同时又要足够具体。 六、不要问为什么 如果你还是想问为什么,这里有一种办法:把“为什么”的问题尽可能改换为有关“怎么样”和“什么”的问题。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是贝克尔(Howard Becker)提出的,他意识到问“为什么”只能得到人们的一些“说法”而不是可信的资料。他的例子是有关人们的职业选择的(Becker,1998:58)。如果你问“为什么你要当医生”,人们就会说“因为我要帮助病人”。但是如果你问“你是怎么样当上医生的”,人们就会说“我本来想当物理化学家,但是选物理课的人太多,我总也选不上。结果毕业的时候只是学了好多有机化学的课,这样我就没法考物理化学的研究生。好在修了那么多有机化学的课,所以我就决定上医学院了。” |
上一篇:论文句子修改的几条原则
下一篇:没有了